3746.2015届 吉林省长春市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吉林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28 浏览数:122

一、单选题

1.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 厉于小吏一类, 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这种状况说明了(  )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C.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2.

如何治国 是历代统治者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春秋时期的管子认为,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 。这里管子主要强调的是(  )

A.君主的才能B.制度的建设C.人才的任用D.创新的意识

3.

自西周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以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利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

A.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B.嫡长子的权力日趋衰落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D.传统家庭观念日趋解体

4.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 理性选择 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 重农抑商 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 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 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C.重农抑商 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D.重农抑商 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5.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私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6.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7.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8.

《说文解字·序》载: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 。《汉书·艺文志》亦载: 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9.

《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一条规定,经济活动中缔结契约, 其所用的法定语言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 。这一条款的规定(  )

A.维护了平民应有的立法权B.确立了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C.提高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D.适应帝国境内民族间贸易发展

10.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1.

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B.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12.

对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工业发展是英国增长的动力B.英国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C.英国国民生产总值领先世界D.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

13.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C.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D.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14.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 状态 ,英国在政治上(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15.

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③西学传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
④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6.

1932年,荣氏兄弟成为 面粉大王 棉纱大王 ,这主要得益于(  )

A.合理的社会制度B.国内的和平环境C.政府的经济政策D.提倡国货运动

17.

以下是民国初年新旧婚姻情况对照表。婚姻情况发生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B.中国传统婚俗的完全西化C.国人对待中外文化缺乏理性D.政治因素对婚姻影响减弱

18.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19.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 黄金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确定 和平 民主 方针、确立 依法治国 方略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20.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 国际清算联盟 。联盟采取透支方式提供信贷……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对这一主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种主张反映出英国在二战结束前经济实力得到恢复B.英国的意图是要同美国分享二战后的国际金融领导权
C.国际清算联盟 相当于二战后成立的 关贸总协定 D.在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并未得到体现

21.

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12月12日报道,WTO日前的一份专家小组报告指出,欧盟对中国输欧螺丝和螺栓采取一刀切国别关税的做法,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这说明(  )

A.世贸组织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活动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确立C.欧盟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D.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22.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 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新兴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 火车头 。这一发展趋势(  )

A.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格局的初步形成B.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瓦解C.将进一步动摇世界经济的现有格局D.是世界经济重心转向亚洲的必然结果

23.

1962年,焦裕禄同志受党的委派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第二年他领导人民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 三害 斗争高潮。这旨在(  )

A.推动农业集体化B.贯彻 八字方针 C.推动农业合作化D.完成 二五计划

24.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 只知取蛋,不想养鸡 。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B.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D.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25.

谢尔(前联邦德国外交部长)曾指出: 九国 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的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这句话说明了(  )
①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②西欧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
④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 政治文化 ,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 祖宗之法 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 政治文化 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 祖宗之法 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 祖宗之法 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 祖宗之法 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 祖宗之法 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1688

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1689

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8世纪初期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18世纪中期

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 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1832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67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①②。(8分)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 祖宗之法 的政治取向?(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 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 祖宗之法 的看法。(4分)简要评论这些看法。(2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却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

——《中华文化史》(上)

材料二 有人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 退却年代
材料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分析材料一中 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 主要原因。(2分)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4分)
(2)材料二提及的 退却年代 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3分) 列宁称这种 退却 让苏俄(联) 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3)材料三中,后一种 改变组织方式 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28.

(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24

英普条约规定两国关税平等

1825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1842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国门洞开

1849

英国废除《航海条例》,并完全征服印度

拿破仑三世时期

法国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1860

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根据材料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特征。(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当时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条件。(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