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7.2015届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下学期适应性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5 浏览数:128

一、单选题

1.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司南 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2.

北宋王巩在《闻见近录》中写道: 南京(地名,在开封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河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凡群有设宴,必招河市乐人,故至今俳优曰河市乐人者,由此也。 从材料中可见北宋时期(  )
①形成了政治中心之外的商业中心 ②在通商要道上兴起了繁荣的市镇
③出现了文娱活动商业化的趋势 ④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和市的划分

A.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

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是光复会的誓言。与兴中会的主张相比,二者的差异是(  )

A.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B.未明确提出反对外国侵略C.采取武力革命的斗争手段D.没有涉及近代的民主政治

4.

从中共 一大 党纲到中共 二大 民主革命纲领的变化,表明了(  )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起来
②将普遍的革命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③党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
④党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目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5.

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

A.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

不同时期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主题。与图6所反映的时代相符的历史主题是(  )

A.百家争鸣,百花齐放B.教育为工农兵服务C.放卫星,大跃进D.科教兴国

7.

普罗泰戈拉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其中的 是指(  )

A.个人B.人类C.雅典人D.雅典公民

8.

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中国游历了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他在中国的见闻,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文化成就有(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授时历》《神曲》C.《天下郡国利病书》太阳中心说D.《窦娥冤》《哈姆雷特》

9.

18世纪的英国诗人亚力山大·蒲柏写诗赞美牛顿: 茫茫沧海夜,万物匿其行。天公降牛顿,处处皆光明。 对诗意理解正确的是:牛顿(  )
①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 ②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
③推动了人的思想启蒙 ④展现了理性的力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七年战争后,英国决定在北美殖民地征税。北美人民提出: 无代表,不纳税 的口号,反对英国征税。这一口号的依据是(  )

A.北美殖民地的自治传统B.英国议会中没有北美议员C.邦联政府不享受征税权D.征税未获北美各地议会批准

11.

依据178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  )

A.任期由皇帝决定,并对皇帝负责B.由皇帝提名,联邦议会选举产生C.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立法大权D.由帝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12.

以下各项对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进一步完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将小农经济升级改造成集体经济D.寻找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

二、材料阅读

13.

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6分)
材料一 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 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 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的变化及成因。(8分)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许多学者主张在中国实行统制经济。经济学家马寅初1935年在《中国经济改造》一书中认为统制经济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经济遭遇到严重的危机,世人 一闻苏俄计划经济之成绩,安得不靡然风起,视为宝典 。马寅初还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保护幼稚工业,除保护税外,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亦为今日国际经济竞争之武器;贫弱之国,除统制之外,殊无法抵抗其潮流也。
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经济提出批评,将锐利的笔锋指向打着 经济统制 旗号的官僚资本: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

——摘编自钟祥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

(2)依据材料,说明20世纪30、40年代马寅初对统制经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观点前后不同的原因。(12分)
材料三 重商主义 是西欧15~18世纪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借助国家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工商业阶层希望得到国家的有力保护。在整个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被强烈要求 保护贸易并粉碎阻挡商业扩张的种种中世纪羁绊
18世纪末,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提出批评。他认为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是十分危险的,主张一切听其自然,允许资本家自由地朝廷经济活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则赞扬重商主义,认为重商主义有 科学真理成分 。他不相信市场机制或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而相信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在国家这一只看得见的手的帮助之下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经济自由主义,扩大政府职能,主张国家干预。凯恩斯经济学很快取代传统经济学的正统地位,并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3)以 政府权力与市场关系 这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6分)

14.

(8分)
(4)大运河是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依据图12说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结合所学,说明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8分)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密切。(8分)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 天朝 天朝上国 ,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 夷狄 蛮夷 等。在华夏族的眼里 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称西方为 者仍然存在,但是 泰西 (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 西洋各国 的使用逐渐增多。郑观应指出,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 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与此同时, 泰西 西洋各国 西洋 等词汇居于主导地位,以 强国 列强 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 瓜分 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1)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