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4.2015届 江西省六校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8 浏览数:131

一、单选题

1.

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其它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愈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

A.原始社会解体B.私有财产制萌芽C.族长权威萎缩D.财产公有制强化

2.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 治大国如烹小鲜 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 治大国如烹小鲜 的思想是源自(  )

A.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B.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C.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D.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3.

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B.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用
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D.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

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的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据《明史》记载 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这个记载表明(  )

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

5.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 这次战争 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C.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D.中国由局部学习西方转向全盘西化

6.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材料中 新的社会组织 所带来的影响是(  )

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B.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有利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D.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7.

皮柯在《论人的尊严》中说: 上帝赋予了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与这一论述最为接近的是(  )

A.理念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之中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C.人是宇宙的精神,万物的主宰 D.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8.

一位历史人物曾获得这样的评价 他将历史推往现代,他的天才与历史的建设性力量合而为一;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民主自由政治的确立未必是他的本意,但这些事件皆得益于他的行动。 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

A.华盛顿B.拿破仑C.马克思D.俾斯麦

9.

一次大会上,主持人突然说: 下面请认为社会主义好的同志坐到会场的左边,认为资本主义好的同志坐到会场右边。 大部分人坐到了左边,少数人坐到右边,只有一个人还坐在中间不动。主持人: 那位同志,你到底认为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 回答: 我认为社会主义好,但是我的生活像是资本主义。 主持人慌忙说:那请您赶快坐到主席台上来。这则苏联笑话折射出的社会现象是(  )

A.苏共高级领导层腐化严重,背离群众,失去民心B.人们对苏共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能力失去信心
C.戈尔巴乔夫奉行的 新思维 资本主义化了苏共D.斯大林在指导 一五 计划执行中犯下了严重错误

10.

奥巴马9月10日授权空袭叙利亚境内的 伊斯兰国 武装后,一些国际舆论认为,奥巴马最终将会转而攻击叙利亚。假如奥巴马就攻击叙利亚一事召集内阁成员会议,如果内阁成员多数反对,你认为结果会是(  )

A.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奥巴马被迫放弃这一决定B.奥巴马设法说服内阁成员同意自己的建议
C.奥巴马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决定D.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提交国会讨论通过

11.

贾英健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一书中认为:全球化无疑首先是经济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经济生活方面的革命性的变革。这场革命性 变革 的主要标志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殖民地的开拓C.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完成D.市场经济的孕育与发展

12.

19世纪的最后一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发表了新年祝词: 晴朗的天空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它们的存在使得物理学的优美性和明晰性黯然失色 ,第一朵是有关光的运动问题,第二朵出现在能量辐射的问题上。为了驱散第二朵 乌云 (  )

A.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C.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二、材料阅读

13.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以 东西方文明对话 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比照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1902年):“……平原土地丰饶,始有农业,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然;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
(1)请结合古希腊和古代中国不同文明形成的原因评析材料中的观点。(8分)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
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并且获利颇佳……。福建沿海平原盛产甘蔗,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 华兴机器制糖公司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2)依据材指出清末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哪些新特点?简析其原因。(10分)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传统文化认为 中国 天朝上国 ,周围各国称 (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 奇技淫巧 ,皆 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 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 天朝 的对称演变为 中国 西洋各国 泰西各国 的对称, 夷务 也就演变为 洋务
(3)根据材料说明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通过以上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7分)

14.

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史》(上册)”的部分目录。(12分)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四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第五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六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第七节 新思想的萌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书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1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 宗室 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 一体同科 ,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简析推动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对我国近代法制建设的重大意义。(6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从政治角度谈自由问题,他说: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材料二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其《政治论》中说: 国家状态的目的不外乎生活的和平与安全。由此可见,凡是生活和睦、治安良好的国家就是最好的国家。 凡是在理性指导下生活的人,我便称他为完全自由的人。 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力求所有的人都和谐统一,使所有人的心灵与身体都好像是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一样,人人都团结一致,尽可能努力去保持他们的存在,人人都追求全体的公共福利。
材料三 2014年3月18日晚,台湾约两百名学生与民众在台湾 立法院 大楼前抗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及审查程序,并突破警力封锁,冲入 立法院 大楼,占据会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德斯鸠和斯宾诺莎的主要思想观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中台湾学生和民众的行为。(6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罗斯福给蒋介石电报: 读过有关中国局势的最新报告以后,我和我的参谋长们深信在最近的将来,你就要面临我一直担忧的灾难……如果你不给你在缅甸的军队补充兵员……你必须准备承受后果并承担个人责任……我确信,为了防止日本人达到他们在中国的目标,当前你唯一能做的是立即增援你在萨尔温江的部队,并要他们发动攻势,同时立即授予史迪威将军指挥你全部军队的权利,并不加限制。我现在要求你采取的行动将有利于我们作出决定……即保持并增加对你的援助……如果再拖延下去,你们和我们为挽救中国所作出的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1944年9月18日)

——摘编自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年》

材料二 赫尔利(美国驻华大使)致罗斯福电报: 除史迪威外,在你和蒋介石之间并不存在分歧…… 我的意见是,如果在目前的争论中支持史迪威将军,您将失去蒋介石,并将可能因此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崩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军队继续参战,那么……美国势必在中国遭到失败……”(1944年10月)

——摘编自马建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 罗斯福给蒋介石电报 的背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二战时期的中美关系?(9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达64年。据统计,185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上40%的机器,半数的棉纱和铁,2/3的煤;1870年时,不列颠生产世界一半的铜;1880年已拥有世界商船的1/3。凡属议会通过的议案,女王总是毫无例外的签署,使之尽快成为法律。她逐渐沦为 统而不治 者,丘吉尔夸奖她 树立了君主制的新典范 。1842年12月,她批准了由中英政府签署的极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她为自己的国家又打开了一条新的殖民通道而踌躇满志。在她弥留之际,她最不放心的却是在南非进行殖民战争的侵略者们,用手势及书写的方式询问关于战争的一切细节。

——《维多利亚女王传》

材料二 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多利亚女王受到英国人民尊敬的原因。(6分)
(2)简评材料二中的观点。综合两则材料,指出人物评价应遵循的一般原则。(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