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5.2015届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8 浏览数:114

一、单选题

1.

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2.

韩非子说: 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这一描述,反映出(  )

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3.

北宋汴京 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这表明(  )

A.专业交易地点开始出现B.汴京主要职能是经济功能C.城市商品贸易规模巨大D.官商分利推动了商业繁荣

4.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 有其力者治其地 ,黄宗羲提出 授民以田 田土均之 ,顾炎武力主 均田 ,这些主张(  )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D.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5.

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地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  )

A.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B.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C.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D.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

6.

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上海)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合计

19185—19194

70891

39251

110142

19195—19204

34177

138996

173173

增减

-36714

+99745

+63031

结合历史形势,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有关C.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D.国际关系影响中国进出口额变化

7.

1974年,邓小平全面阐述毛泽东的 三个世界 理论。他指出, 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这一理论表明中国政府(  )

A.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考问题B.外交方针和政策出现重大变化C.突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D.从国际格局变化出发来调整外交战略

8.

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法院判决的执行不容许当事人自力处理,而必须由原告在判决宣告三十日后,带同被告到庭,向法官提出 执行判决 的申请。这时,如被告对判决提出异议,法官还须当作为异议之诉重新提交法庭审理,而不许原告直接用拘押式程序强制被告执行。这体现了诉讼中的(  )

A.公力救济原则B.不告不理原则C.形式主义原则D.公开审判原则

9.

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除了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外,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一法案没有实现的是(  )

A.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B.议会对司法权约束增强C.议会部分地制约了行政权D.议会中贵族势力被削弱

10.

这一时期的商人已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商人,他们已有更进步的业务手段,如复式簿记、汇票、商业信函和保险。 这一时期 是指(  )

A.中世纪的早期B.文艺复兴时期C.工业革命时期D.十九世纪晚期

11.

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聚着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维埃政权的骚乱和暴动。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B.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D.同盟国对苏俄武装干涉

12.

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制定了一套经济政策: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支出;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这些政策(  )

A.有利于英国经济的复苏发展B.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具有合理性C.凸显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使凯恩斯主义退出经济主流地位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25分)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开始派传教士在广州附近、澳门传教,后利玛窦等来华,先后在肇庆、韶州、南京、南昌、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方式是知识传教,他把带到中国、或在中国自制的奇器有西洋镜、自鸣钟、地球仪、干罗经、世界地图及精美的油画圣母像等,公开展出,吸引乡绅、官僚士大夫,所宣传的西学涉及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等方面,这都与中国社会特别是君主专制需要有关。明末清初,西学传播范围,主要限于士大夫中间,如徐光启、李之藻、扬廷筠、王征、王锡阐、杨文鼎等,他们与传教士合译了许多西方著作。1775年,耶稣会被解散,西学传播第一阶段结束。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材料二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东来,是第一个新教来华传教士。……揭开第二阶段西学东渐序幕。鸦片战争结束后,传教士的活动从南洋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从1843年到1860年,香港的各通商口岸出版西书434种,其中宗教类329种;属于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有105种。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的了解、吸纳西学,有的以独立身份参加译书工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文化渗透从沿海向内地更大范围扩展。从1860年到1900年,各种新式学校、教会医院以及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量涌现,西学影响扩大到社会基层。由于洋务运动兴起,政府开始主动吸纳西学,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技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甲午战争后,为救亡图存,以进化论为灵魂、以革故鼎新为主题的书籍、各种变政历史、亡国历史、维新传记纷纷出版。四十年中,共译西书555种,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游记、杂记、议论等。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到1911年清朝覆亡,是西学东渐的结束期也是高潮期。这一时期西学的影响极大地扩展,并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译书的数量极大;内容上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主转为社会科学所占比重加大,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的著作成为革命志士的神圣经典;方式上从以前直接翻译引进,变为由日文转译,转口输入西学为主要途径。

——摘编自吴小如主编《中国文化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的相比,有哪些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北美史学家时常抱怨,中国也有 教科书问题 ,总是腰斩他们的 革命史 ,把一部完整的美国革命史按照自己的口味裁剪成一段 亚非拉人民要解放 的早期历史,视野所及,似只有从1775年到1782年的独立战争,却将更为重要的1782年至1787年的制宪历史弃之不顾。另有一些美国历史学家认为,要理解这场革命,仅仅延伸至1787年也还不够,这场革命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独立战争,第二段落为制宪活动,第三段落是从费城制宪到1800年杰斐逊大选获胜,政党轮替执政,人类第一次实现统治权力的和平交接。美国革命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段落,那就不是革命,而是一场战争,甚至仅仅是一场内战:同一民族内部母邦与移民之间发生的分裂性内战,并不是外来异族统治与原住民之间发生的 民族战争 。这场 内战 后来之所以发展为 革命 ,是在 内战 结束之后的第二、第三段落,从1787年至1800才从容开展。

——朱学勤《近代革命与人性改造——<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中译本)序 》

指出材料中中美两国史学家关于 美国革命史 的不同叙事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两种叙事模式。(评价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合理,论述充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洪武七年(1374)定卫所之制。……明初卫所军士的来源,大抵可分为 从征 归附 谪发 垛集 四类。明代军士地位十分低下,因为 谪发 作为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有相当数量。……因此 人耻为军 成为当时人的普遍认识。明中期以后,军职冒滥,占役严重,军士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卫所军士逃匿日多。卫所军士别立户籍,称军籍。军籍属于都督府,民籍属于户部。卫所军士不受普通行政官吏的管辖,在身份、法律和经济地位上都与民不同,军和民截然分开。
材料二 明朝中叶以后,……实行募兵法。募兵无特殊户籍,虽领饷银,但不世袭,也无固定驻地。正统二年(1437),始募所在军余、民壮愿自效者,陕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给布二匹,日粮四斗。这样的民壮属地方军,系召募而来。最初,募兵只在军事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多充实沿边军事力量。嘉靖以后,明朝便以募兵为主力,卫所军只留虚名,置而不用。……万历末年,女真族在东北崛起,因辽东用兵,明政府因此募兵更多,国库日绌。募来的兵未经严格训练,战斗力较差,又不能按时发饷,结果也和卫军一样,逃亡相继。天启时,各地所募兵逃亡的日益增多。募兵制的弊端到明末已暴露无遗。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卫所制相比,募兵制在军士管理方面发生哪些变化?(8分)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募兵制。(7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我所说的自由是社会的自由。这种社会的自由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自由是通过平等的限制来实现的。这种社会又是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个人的自由、团体的自由和众人的自由都不能找到任何凭借和渠道来侵犯社会中的任何个人或任何类别人的自由。

——【英】埃德蒙·伯克(1729—1797)

材料二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埃德蒙·伯克与孟德斯鸠自由观的异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埃德蒙·伯克与孟德斯鸠的自由观形成的共性原因。(5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1年12月22日至1942年1月14日,美、英首脑在华盛顿举行 阿卡迪亚 会议,双方再次确定 先欧后亚 的全球战略,并一致同意继续重视苏德战场。为了共同谋划和指挥两国的军事行动,统一供应军事物资,会后决定成立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及军火分配部。会议拟定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首先于1942年1月1日由罗斯福、丘吉尔、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和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分别代表各自的国家在白宫签署了这一文件,次日,宣言被放到国务院里,再由澳大利亚等26个国家的大使依次签署。

——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阿卡迪亚 会议召开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阿卡迪亚 会议的意义。(9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十六日,张之洞致电刘坤一等八人, 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外国大局茫然,中国全局、本省政事亦茫然,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考宋 磨勘转官 之法,必有荐主十人;明 廷推 之法,则大臣皆与;似可略仿之。督、抚由司、道、府、县公举,司、道由府、县公举,府由州、县公举,州、县由通省绅民公举。但不能指定一缺。举员多者,用之京官。除枢垣不敢轻议外,部院堂官由小九卿、翰詹、科道部属公举,科道由翰詹部属公举,司员掌印补缺,由本部候补者公举。每一缺举二三员,候钦定,岂不胜于政府数人之心思耳目乎?推之各局总办,亦可由局员、工匠公举。惟武将不在内。盖今日营哨官并不知兵,不能举也。流弊亦不能无,总是利多害少。贿赂、情面、庸劣、尸位之弊,必可绝矣。姑妄言之,请诸公略本此意而思一可行之法,岀幸甚。铣。
刘坤一收电后回复张氏,表示不便同意: 鄂铣电悉,议院意美法良,但恐事多阻格,未能照行。 尽管如此,刘还是希望由张来主稿,态度至为恳切: 此次变法为中国治乱兴衰一大转机,关系极巨,香帅博通今古,贯彻始终,经济文章海内推为巨擘,非由香帅主稿,断难折衷至当,万望勿在客气,主持办理。 刘制台来电 ,光绪二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张文襄公全集》第十册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关于官吏选举改革的主要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张之洞的主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