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8.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8 浏览数:140

一、单选题

1.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 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

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2.

康熙年间的衙门旧习,在朝廷税收定额之外,另行 加耗 一成,用于维修县衙等公共设施。雍正元年,一位省级官员奏准实施 火耗归公 知县征收钱粮,可加征百分之十的附加税,并将加征所得,大部分留在地方政府,作为行政经费。 各级地方官员依职务高低,从中收取份额。 加耗 合法化的政策(  )

A.使清朝腐败问题进一步加剧B.旨在解决基层官员薪俸问题C.有助于减少地方官扰民现象D.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3.

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 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4.

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表明李贽(  )

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5.

中英《南京条约》中有 领事报关 的条款,规定:洋船至,将船牌、舱口单、报单等件,送交口岸本国领事,领事以此通知海关,于卸货、装货时, 公同查验 ,交纳船钞税银,海关即发完税红单,领事凭红单,发回船牌等件,然后出口。这项条款(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丧失B.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进步C.促进中英贸易迅速增长D.使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

6.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 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 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这表明(  )

A.多数民众仍然主张保留君主B.民主观念并不为大众所接受C.预备立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D.《大公报》具有进步政治倾向

7.

1939年,中华民国政府重新调整中国抗战军队的战斗序列,划分为12个战区,军队的1/3用于正面战场,1/3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1/3在后方整训。这一变化表明国民政府(  )

A.仍以正面战场为主B.保存实力准备反攻C.重新调整抗日策略D.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8.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 如果无知、笨拙的人开出的不是治病的药而是致命的毒物,这就不可能称之为医生的药方;同样,一个民族的任何法规也不能称之为法律,即使该民族不管这是一个毁灭性的规则而已接受了它。 作者意在说明(  )

A.恶法非法 是古罗马的立法原则B.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弱者C.法律的合理与否决定国家兴衰D.法律的制定应该遵循自然理性

9.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对民主深恶痛绝,1787年宪法签字人和执笔人之一的莫里斯说: 我们见识过民主终结时的喧闹。无论何处,民主都以独裁为归宿。 汉密尔顿更是直接指出: 民主是一种疾病。 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主不代表人类发展方向B.美国不适合建立民主政体C.美国人倾向于建立共和政体D.民主制度必然带来专制独裁

10.

素有 欧洲粮仓 之称的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在1932~1933年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 大饥荒 。下表为苏联官方发表的1926~1939年人口统计资料(单位:千人)对此次饥荒分析正确的是(  )

国家

1926年人口

1939年人口

人口增长数

增长率%

苏联

147028

170577

+23529

+160

俄罗斯

77791

99591

+21800

+280

白俄罗斯

4739

5275

+536

+112

乌克兰

31196

28111

-3084

-99

A.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B.反映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C.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它地区D.说明斯大林模式积重难返

11.

历史学者沈志华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每年数百个讨论的问题及做出的决议进行粗略统计发现,其中直接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最多时也没超过7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说明(  )

A.亚洲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冷战的焦点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开始生效C.中国在苏联国际战略中地位不断提升D.美苏争霸呈现出美攻苏守的基本态势

12.

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阿登纳强调: 法国和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 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这一系列举动(  )

A.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B.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C.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D.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福泽谕吉(1835~1901年)生于下层武士家庭,13岁才入村塾学习《论语》、《孟子》,后进入 适塾 改学西学。他苦学英语,两度访美,游历欧洲,以启迪国民为己任,立志 在远东建立一个新文明国,使日本与英国并驾齐驱,东西遥遥相对 。他一生不做官,只从事翻译、著书、教育工作,创办庆应义塾(今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思想巨著《劝学篇》。代表明治维新思想主流的《劝学篇》, 以提供民众读本和小学课本为目的 编写,共发行340万册(当时日本人口3500万)。该书反对传统儒学,提倡实学(即写信、算账、物理、地理、历史等);反对政府专制,提倡四民平等、男女平等;提出 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 ,培养国民 文明的精神 ;主张国与国平等,批评中国妄自尊大,并预言要 将中国导向文明之国,唯有推翻满清政府,此外别无他途。

——摘编自范福潮《福泽谕吉的预言》

材料二 张之洞(1837~1909年)出身官宦之家,13岁中秀才,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探花),仕途亨通,位极人臣。他一生办实业,使武汉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办新式教育,创立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派数百人赴日本留学。1898年,张之洞的《劝学篇》出炉,目的是为申明自己与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区别,以防变法失败殃及自身,最初只印了300册送往北京,进呈光绪帝,分送部分官员,在民间影响甚微(按当时中国人口计算,150万人中才可能有一人读过此书)。该书推崇儒学为正宗,固守 三纲五常 ,津津乐道于 中体西用 ,视平等、民权、独立、自由等一切有损君权、官权、儒教的变法思想为异端邪说。但他不会想到,他开办的新式学堂成了民主思想的摇篮,训练的湖北新军成了武昌起义的民军,建的枪炮厂为革命制造军火,设计推动的新政加速了清朝覆灭,他成为大清王朝变相的掘墓人。

——摘编自范福潮《清末新政的设计师张之洞》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福泽谕吉、张之洞二人变法思想的异同。(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本《劝学篇》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10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8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一幅政治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信息并加以解读。(要求:至少提取两项信息,由表及里解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国民政府提出 战时应作平时看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6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从理论上说,英国下院选举制看起来很 完美 。按照规定:年满18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贫富、职业,不受资格限制,都有选举下院议员的权利,选举实行一人一票,匿名投票。因此从形式上看,下院选举表达了平等、普遍、公正的原则,所有国民都参加到国家的政治进程中来了,体现着民主的特征。但理论与实践却会脱节,英国选举是个极好的案例。民主制要求少数服从多数,恰恰在这一点上,形式与事实脱钩了。问题出在运作过程中。选举实行单一选区制,依照这个制度全英国划分为600多选区,每个选区选一名议员,由这些人组成下院。从理论上说,任何人符合法律规定都可参与竞选。可是在一个选区中如果有几个候选人同时参选,如何决定选举结果?英国采用 领先者获胜 的办法,也就是得票多的人当选。但 得票多 不意味着必须超过半数,而是只要超过其他候选人就可以:假设一个选区有5位候选人,总共有100个选民,投票结果是:候选人A得20票,B得20票,C得20票,D得21票,E得19票,结果就是D当选,因为他得票最多。这当然也是一种 多数当选 ,但并不是 少数服从多数 。这种选举方式最大的好处是简便,一次投票就产生结果,不会出现反复投票而投不出来的情况;并且,通过一次全国性大选一般都会产生一个 多数党 ,由这个党组建政府,地位一般比较稳固,不像其他一些西方国家议会中小党林立,席位分散,很难产生稳定的政府。

——钱乘旦《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与政党政治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安排上的优缺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6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苏联军进驻朝鲜之后,金日成等朝鲜共产主义者们受到苏联支持开始掌握实权,并开始建立专制体制的基础。与此同时,他们开始肃清民族主义者,并对民族主义理念进行镇压,很快完成了对朝鲜的共产化。1946年2月,金日成成为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通过颁布土地改革法令、重要产业国有化法令等,强化了共产主义体制的基础,并在1948年9月建立了朝鲜共产政权。朝鲜共产政权与苏联秘密签订军事协定,增强军事实力,为入侵大韩民国做准备。但当时韩国由于各地发生骚乱和罢工等,社会还没有完全恢复稳定,而且政党和社会团体也是各为其事,政界同样一片混乱。朝鲜一方面加快为南侵做准备,另一方面在表面上希望与韩国和平相处,以掩藏其南侵的意图。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开始南侵。

——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国史·大韩民国的建立·6·25战争的背景》

(注:韩国称朝鲜战争为 6·25战争
材料二

——朝鲜中学教材中有关6·25战争的目录和部分内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国在战争爆发背景叙述上的差异。(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7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杨度(1874~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杨度是一个相当活跃的人物。早年师从湘乡大儒王闿运学习 帝王之学 ,参加公车上书,后两度留学日本,确立了他的君主立宪思想,回国后积极参与策划洪宪帝制,失败后被通缉。晚年思想发生转变,并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杨度在洪宪帝制中起了明显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袁氏上台之后,杨度就一再强调: 去伪共和,行真君宪,设内阁,准人民之程度以定宪政,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摘编自黄昊《杨度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政治追求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度的洪宪复辟活动。(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