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1.2015届 湖南省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8 浏览数:120

一、单选题

1.

西晋在品官 占田荫客令 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

A.士族享有等级特权B.土地兼并严重C.中央集权被侵蚀D.封建等级森严

2.

《资治通鉴》载: 唐自武德以来,开拓边境,地连西域,皆置都督、府、州、县。……?当发山东丁壮为戍卒、缯帛为军资,开屯田以供糗粮,设牧监畜马牛,军城戍逻,万里相望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加强边疆行政管理与军事部署B.从内地迁移百姓巩固边防C.加强道路建设以运输军械军粮D.从军事角度实施屯田戍边

3.

明末清初,意大利教士利玛窦来华,西学东渐萌发。他将西方天主教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结合,指出:仁者爱天主,故因为天主爱己爱人,知为天主则知人人可爱,何特爱善者乎。爱人之善,缘在天主之善,非在人之善。利玛窦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  )

A.爱人以爱天主为前提B.行善是爱天主爱人的具体表现C.爱天主就是教人爱人D.儒教与天主教信仰具有一致性

4.

在中国古代,常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B.隋唐三省体制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

5.

民国初年,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政党,出现了 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 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

A.政党政治确立B.利益驱动下的政党乱象C.政党政治活跃D.灵活机制下的党派合作

6.

1923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以 党内合作 方式与国民党合作,对中共的反对意见未予理睬;孙中山则拒绝 联合 而认同 党内合作 ,最终中共遵照组织原则,以 党内合作 方式实现国共合作。这突出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A.中共领导层的软弱妥协B.特定内外形势的产物C.孙中山的革命性丧失D.国民党对中共的合并

7.

下表是武汉会战前后中日之间攻防数据,材料最能说明(  )

进攻比率

武汉会战前

日方

百分之九十四

中方

百分之六

武汉会战后至1939

日方

百分之五十六

中方

百分之四十四

日军每日前进

公里数

武汉会战前

四十公里

1939年底

二百公尺

1940年底

不进反退

A.日本速战速决的失败B.日本攻占中国大片国土C.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D.相持阶段的中日僵持

8.

1978年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村民对土地的承包期限30年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有效维护农民利益B.有违效率与公平的原则C.制度僵化急需改革D.对农民土地物权的确认

9.

雅典将军既是大多数公民满意和信任的领导人,但他必须忠实履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并且是常胜将军,否则就会背上叛国罪名而被控告。材料具体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之一是(  )

A.直接泛滥的民主B.集体的非理性C.少数公民的民主D.多数人的暴政

10.

19世纪中期以后,随工业革命和民权运动的开展,1870年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 已婚妇女因从事任何职业、工作或手工艺,或者因独自经营而得到的工资收入都应被视为和确认是她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 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材料主要表明?(  )

A.妇女人格独立地位的法律确认B.工业革命极大推动妇女地位C.工业革命激发妇女的参政意识D.民主进程激发妇女维权意识

11.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12.

欧盟东扩的同时,还积极推进 南下 战略,即建立横跨亚、非、欧的欧洲——地中海经济区,以北美自贸区为基础建立的美洲自贸区,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1996年召开的亚欧会议。这些现象突出表明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在发展过程中的(  )

A.开放性发展趋势B.洲域集团化趋势C.超差异性合作趋势D.去意识形态化趋势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东西部地区有关数据的统计

地区

土地面积公顷

耕地公顷

森林公顷

东部

106410

27840

15934

中部

325010

47930

74749

西部

524980

19130

37946

材料二 中国中西部地区(包括东北)共21各省区,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根据探明储量:中西部地区占90%以上的煤,石油的67.44%,天然气的75.56%,可开发水资源占96.82%。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开发政策》

材料三 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型的 准发达国家 板块——东部沿海地区,还有一个超大型的 新兴经济体 ——中西部地区,中国两个板块的结合便产生了1+1大于2的中国效应。

——张维为《中国震撼》

材料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欧盟希望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东欧国家有一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与欧盟紧密相连,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且劳动力成本低。对中东欧国家来说,加入欧盟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实现国内各领域的转型,同时,国家间和解与信任的不断加强也有助提升地区稳定水平。欧盟东扩使俄罗斯的缓冲地带被冲破,战略空间被压缩。但欧盟东扩也面临着:如何定义欧洲和欧盟,即欧盟最终的疆界在哪里?欧盟成员国内部因经济发展的悬殊如何解决成员国的差异和分歧等问题。

——《欧盟东扩的历史与现实需求》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东西联动的中西部开发与欧盟东扩有哪些共同的因素?二者目标的主要差异性是什么?(12分)
(2)当欧盟东扩面临很多现实难题的情况下,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东西联动的板块结合为什么能产生1+1大于2的中国效应?你得出的主要启示是什么?(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 有一年蠲及数省者 一省连蠲数年者 ,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 摊丁入地 ,一举取消了人头税。实行 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 ,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 养廉银 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在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7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80年代以来,民主化潮流漫卷拉丁美洲,军人独裁者纷纷交出政权,让位给民选的文人政府。同时,民主化的潮流涌入东亚和南亚,菲律宾、韩国等实现了向民主的过渡。 斯拉夫-东正教 地区的前苏联和东欧集团各国,一个接一个转向西方式的民主道路,并在 中东-伊斯兰教 地区引起强烈反响。正如L·达尔蒙德所说: 当未来历史学家回首20世纪时,他们可能把这个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视为现代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民主躁动时期。

——《道路、经验与警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

材料二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李普塞特认为: 民主较多国家的财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平均数要高得多。 依次而降,是 民主较少 的国家和 独裁较少 的国家,而在 独裁较多 的国家这些指标处于最低水平。但也有许多学者对这种解释模式提出了挑战。特别是60~7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权威主义统治下获得了较高的发展水平。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政治上的权威主义并行不悖。G·奥唐奈就曾向李普塞特的 社会经济越发展=政治民主的可能性越大 这一 乐观的等式 挑战。

——《当代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前提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非拉尤其是苏东国家出现大规模的民主化运动?其实质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 社会经济越发展=政治民主的可能性越大 ?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选择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模式?(7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8分)
材料一 1979年,苏联日益担心阿富汗形势可能会给苏联本国南部穆斯林人口带来不安因素。实施南下战略,实现在印度洋寻求暖水港和出海口并切断欧洲和远东联系。勃列日涅夫不希望自身南部边境出现一个不受控制的阿富汗,决意除掉阿明。苏军入侵导致阿富汗有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苏联先后投入了70万人的兵力,耗资500亿美元。约6.5万人伤亡。……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4%的俄罗斯人认为,出兵阿富汗是 政治冒险 。 ……1980年,联大特别会议通过《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决议。以后历届联大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下,1989年2月,苏军按照协议规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材料二 2001年9·11恐怖袭击后,美国认为阿富汗是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藏身之地,在不到一个月之后发起报复性战争。美军以强大兵力入侵阿富汗,攻击基地组织武装分子以及为这些武装分子提供庇护的塔利班政权。美军入侵虽使塔利班政权被迅速击溃。但在此后的多年里,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袭击活动有增无减。11年来,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投入了1.3万亿美元的开支,美国公众对美军在阿富汗的支持率降到了11年来最低点降。60%的美国公民认为,阿富汗战争的耗费不值得,每三个美国人中就有两个赞成更快从阿富汗撤军。阿富汗战争成了美国国真正的 长期难题

——摘自《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苏联自身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发动的对阿战争其本质特点有何一致性?其共同影响有哪些?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 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 为了保留联盟 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 西方称为 俄罗斯民主之父 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 罪魁祸首 。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 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8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