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9. 山西省太原市2015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二)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8 浏览数:127

一、单选题

1.

孔子曾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古罗马普卢塔克的名言: 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强调(  )

A.崇德尚群B.济世爱民C.诚实守信D.礼法并施

2.

针对 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 的情况,汉武帝(  )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崇儒尚法,霸王道杂之C.设置刺史,分区监察D.察举征辟,儒释道并重

3.

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这反映了顾炎武(  )

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

4.

清末,国史馆对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对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总理衙门政治地位低下B.清政府拒绝外来文明C.近代中国变革阻力重重D.国史馆官员观念保守

5.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说: 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生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 材料表明(  )

A.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B.两党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C.两党为共同利益实现联合D.实现民权是两者共同目标

6.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秉承《临时约法》 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的含义,以 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 为由,规定学校不准祭孔、不准尊孔读经。这一举措(  )

A.否定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C.推动学校采用西方教育模式D.使儒学失去了主流思想地位

7.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 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 状况 说明(  )

A.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具有斗争精神C.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多为南方人D.北方比南方的社会矛盾较为缓和

8.

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确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这反映出会议的主题是(  )

A.反殖反霸合作B.构建政治同盟C.争取经济独立D.实现区域合作

9.

在古希腊,泰勒斯推测万物始源于水,因为液体、固体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火非常活跃,能转变成万物。这反映了(  )

A.哲学源于民主政治B.理性精神开始萌发C.地理环境影响巨大D.古代科学荒诞不经

10.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 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下列文学流派符合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

A.古典主义文学B.启蒙文学C.浪漫主义文学D.现实主义文学

11.

俾斯麦说: 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 在此俾斯麦是针对(  )

A.民众要求建立福利国家的愿望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C.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日增D.动员民众投入对外扩张的需要

12.

下表为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的分布变化情况表,表中数据反映了(  )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3

55%

472%

483%

1963—1967

33%

435%

532%

A.不断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B.消费水平提高促使消费结构变化C.借战胜国地位不断扩大国际市场D.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变化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管理。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9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10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此一星期中,自敌人借口于所谓宣战,否认国民政府,继续军事行动等等观之,对我威胁逼迫,可云极矣。顾以余视之,觉不值一笑。固无论其出如何举动,皆不能动摇我抗战之决心及胜利之信念。 (1938年1月15日)
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 (1938年3月5日)

——抗战时期蒋介石部分日记

材料二 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的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会战、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这7次战役的规模都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广大地区,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万—10万人左右,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正面战场在1939—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因而给日军较大打击,共毙俘日军26.3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万余人的重大伤亡。

——彤新春《抗日正面战场》

材料三 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一直没有像汪精卫那样放下抗战的旗帜。但当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他对抗日是消极的,甚至与日本侵略者秘密进行谋求妥协的活动。他实行的反民主的政策,是不利于团结抗日的,他还开始推行积极反共的政策……”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胡绳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个部门,是一次很大的部门精简。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人数最少的政府了。据明末学者朱国桢的统计,有唐一代需财政负担的官员总数最多时约为1.8万人。
唐朝的官员按官职高低都可以领到一份 职份田 ,此外还有永业田,即便是八品或九品的小官,也有永业田二顷。此外,还可以领到一份年薪。即便是养那几百个官员,李世民竟还舍不得由财政出钱,他想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 公廨钱制度 ,就是对富豪家庭定向征收一笔 特别财产税 ,以此养官。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概括唐初解决 吏政之患 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初采取的这些措施。(9 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辛亥革命使共和国从此深入人心,此话不错亦非虚,但这次革命也仅仅是开启了共和之门,迈出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就以孙中山自己为例,他对五权宪法的创建寄予很高期望,曾经明确揭示: 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 但是,对于这个理念懂之者不多,应之者甚少,连孙中山自己也还缺乏相关的架构设计。直到1920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并就任非常大总统之后,孙中山才逐步把五权宪法从抽象理念形成完整的国家体制框架。概括起来,无非是:以 权能分离 作为理论基础; 五权分立 具体化,成为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政府的架构;进一步确定县一级实行选举、复决、罢官、创制等直接民权,每县选代表一人,组成国民大会代表全国人民行使政权,并授权中央政府行使治权。他认为,如此既可防止议会专制,又可杜绝政府腐败;既可实现直接民权,又可实现 万能政府 ,堪称民权主义的完美境界。

——章开沅《辛亥百年反思:百年锐于千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 五权分立 思想所体现的原则。(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 五权分立 思想形成的特点及原因。(9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从许多方面看来,英美的密切和有效的合作是这次战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最为显著的成就。这在1936 年美国国会制订一项使这个国家不参加任何未来的欧洲战争的《中立法》时,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但到了1941年,这成了一个日益真实的情况,而到了1942 年,则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了。英美两国间文化和制度的基本相同为英美战时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有力地推动这两国结合在一起,而且通过建立起真正共同的利害关系,还提供了一个文化方面的近似能够产生效果的背景。……1917 年以及1941 年,英国和它的盟国可能无法阻止一个胜利的德国主宰欧洲(也许从主宰欧洲走向主宰全世界)的这一前景,导致美国加入英国一边共同作战。冠冕堂皇的原则无疑起了一些作用,使美国人两次都相信介入欧洲战争是必要的,但是担心出现一个新兴的、残忍的统治世界的德国主子,肯定是一个更为有力的动机,特别是在1941 年。紧接着珍珠港事件后的几星期内,孤立主义的发言人都渴望忘却和原谅过去的事情,从 1940 年初夏以来,当英国一连几个月显得真有被打败的可能时,美国政府已经逐渐同英国结成一种日益亲密的伙伴关系了。在军事方面,1941年1 月29 日至3 月27 日,在华盛顿召开了正式的参谋会议。从这次会议上,出现了一个一般简称ABC—1 的联合战略计划, 如果美国被迫作战 ,这个计划就将付诸实施。

——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1)根据材料,概括英美走向联合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走向联合的影响。(6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鸿章居晚清 外交要冲 ,自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到1901年病死,中间除有短时期未任职外,掌握外交大权长达30年之久,对中国近代外交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李鸿章 以外交受重望于国际,亦以外交负重谤于国内 ,时人称之为 一生功过在和戎 。100多年来,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一个国家的外交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封建落后的古老帝国,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交往的时候,更需要建立自己巩固的基础。而使国家巩固基础,增强国力是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为前提的,李鸿章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自周秦以后,驭外之法,征战者后必不继,羁縻者事必长久。今各国又岂有异?惟练兵制器相去太远,正须苦做下学功夫 。李鸿章想要通过以 羁縻 笼络 的方法,维持一个和平的环境,好让清政府有练兵制器以图自强的机会。简单的说就是为满清政府争取自强的时间。维护清政府的利益是李鸿章外交的目的和宗旨。在这一宗旨下,李鸿章 外须和戎 的外交思想便形成。

——牛少莉《试析李鸿章外须和戎的外交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 外须和戎 思想的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李鸿章 外须和戎 的思想。(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