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8.2015届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8 浏览数:136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的工具。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史料是(  )

A.周礼规定礼器的数量B.青铜器上的文字记载C.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具D.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

2.

天地君亲师 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 天地君亲师 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 天地君亲师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 天地君亲师 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3.

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4.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  )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5.

有学者指出,在近代中国,西方的精致文化(民主、共和、宪政、自由、平等、博爱、人权)融入难,世俗文化(衣食住行)融入易。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B.中国近代经济基础薄弱C.中西文化体系差异巨大D.列强侵略加剧中西文化冲突

6.

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一种绘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图6宣传画(图中标语: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打倒美帝、打倒苏修)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20世纪50年代初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C.20世纪60年代晚期D.20世纪70年代初期

7.

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行政长官必须根据当事人的陈述记录原告的请求、请求的原因、法官的任命及判决的要旨等并形成一定程式的书状,后边有行政长官附加的事项。法官则要检查书状中所提出的事实,倾听双方的证词,审查双方的证据,并依据书状内容判断是否作出判决。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罗马(  )

A.行政权力干涉司法事务B.法官审理案件重视证据C.司法审查程序较为严格D.法律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8.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代表们经过激烈讨论,最终放弃立法权为最高权力的早期实践,加强行政、司法权力,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衡。这一变化说明美国(  )

A.政权建设注重制度创新B.三权分立学说深得民心C.两党之间斗争异常激烈D.深受英国政治体制影响

9.

在1811年普鲁士颁布的《调整敕令》中规定: 农民可以把使用的土地转为己有,……农民在把世袭耕地转变为自由地产时,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或让出部分土地,才能免除徭役和租税。如保留地太小的农民,不能靠割让后剩余的土地维持生活,可保留全部土地而支付租金。 这项规定(  )

A.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B.推动了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C.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D.阻碍了普鲁士的近代化进程

10.

1831—1832年的霍乱是19世纪最严重的一次霍乱,由俄国经中欧而达英国。给英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人口损失。除伦敦外,共有71508例霍乱病例,其中有26101例死亡。英国损失极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导致(  )

A.城市生活环境恶化B.医疗水平远差于他国C.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D.社会贫富分化异常严重

11.

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这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不复存在B.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C.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双重保障D.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和法国等西欧国家,瑞典和挪威等北欧社会民主主义国家,以及俄罗斯、中国等都推行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对这股国际浪潮理解准确的是(  )

A.国际格局改变是主要推动力B.经济体制趋同是改革的基础C.改革提升了各国经济竞争力D.目的是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的自然水系多是由西向东流向,因此南北的交通较难。当时江淮漕船实行 旷年长运法 ,江南各州所送租及庸调,自正、二月本州上道集于扬州北输,便 停滞日多,得行日少 ,要到九、十月才能抵达东都,漕粮亦在旷日持久的转运过程中大量耗散。从公元584—611年,隋朝先后修建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五大段。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中经江都(今江苏扬州)、洛阳、北达涿郡(今北京)、西抵长安(今陕西西安),全长总计4000多里,从南至北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持续了大约十二个世纪之久。大运河宽60余米,两岸有御道,道旁种有柳树。
大运河的投资者是隋朝,受益者是唐朝。唐朝每年通过这条水上动脉从江南向长安运米100万石,保证了长安城的粮食供给,沿运河的干线上,逐渐兴起许多商业城市,扬州是其中的典型。

——《中华文明传真》

材料二 到了1830年,英国运河系初期的工程差不多大功告成了。……在恒比尔河流域以北,运河或运河的开筑是无关重要的,但是在串特河及其支流以南,运河却打开了英格兰的中心区,并且把约克郡南部、诺丁汉和得儿比郡的产煤区和制造业区相互之间以及累斯特、沃里克和斯塔福德的那些区域联系起来。
在全境各地,供建筑、铺地和筑路用的块石;砖、瓦和木料;建筑师、农场主或鼓风炉主所需用的石灰石;野畜和家畜;谷物、秣草和麦秆;伦敦马厩和伦敦山积的垃圾堆中的肥料;在桥梁建筑和其它工程用途上的制造品,都跨越半个世纪以前还一直是无法通行的路线或舟楫弗届的距离,取道那些新水道而来。
杜宾男爵在他对英国运河企业高歌赞美声中,曾经惙歌而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英国有两类运河——大型运河和小型运河——但 所有大型或小型运河都没有一定相应大小的水闸。 英国人从来没有想到如何把这两种运河体系安排成为一个划一的、完善的整体。英国制度的本质就是和这种协调相对立的。
在水利企业难以获利的地方建筑铁路作为运河和天然河流的辅助线比较轻而易举,以及机车的第一次试验,已经使少数有远见的人在1820年以前就想见运河时代的来日无多了。

——【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隋朝大运河与近代英国运河的不同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 运河时代来日无多 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运河对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所谓 基本线索 ,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本质的事件。建国以来,对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认识出现很多种说法: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 三次革命高潮说 );李时岳、胡滨提出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四个阶梯论 );陈旭麓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1927年的大革命和1949年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这三次革命高潮推动或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新陈代谢论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所认为的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要有明确主线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明建国以后,洪武元年(1368)立即命中书省议役法。均工夫,按田出夫,只求夫役与田亩一致,尚未与丁口多寡挂起钩来。同年十月,明太祖命各地总兵官收集元代户册。洪武二年(1369)下诏: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以原报抄籍为定,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 许以原报抄籍为定 ,就是暂时允许以元朝的户籍为准。在洪武三年(1370),进一步派遣一部分军人与行政官员,分赴各地核实民户,统计人口。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人口大普查。户部奉命在普查的基础上制订户籍、户帖。籍保存于户部,帖则由民自己保管。
户帖,最初是由宁国知府陈灌(瓘)创制出来的。明代初年户帖的内容与格式,主要有以下三项:前面,记载皇上圣旨;中间,写明户主姓名、籍贯,全家口数,分为男子成丁、不成丁以及妇女大口、小口,俱记各人姓名、年龄及其与户主之亲属关系;最后,登录事产。包括不动产(如房屋、田地)以及动产(如船只、耕牛)等之种类与数量。 唯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则等。 唯不载户丁等则及田地科则等,此其与赋役黄册不同之处 。户帖制的推行,对于明代初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洪武三年起全面实施,迄洪武十四年(1381)编造 赋役黄册 为止,在十多年间一直是明太祖用以管理户口、征派赋役的主要根据。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初户帖制建立、颁行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初户帖制的作用。(7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商人、服装商和所有对这个国家主要制造商心存希望的人:
……羊毛粗疏机的使用扩大到利兹西南部约17英里的范围内,数量不小于170台。……4个工人在每台机器上工作12小时,夜以继日,即可取代8名工人工作一整天;因此,保守估计,每使用1台羊毛粗疏机,就有12名工人下岗;可以假设的是,其他厂区的所有机器数量,几乎等于西南部机器的数量,整整4000名工人因此而不得不另谋生计,如果未得到及时救助,则必须前往教区求助。只要每一个失业家庭有1个男孩做学徒,那么8000名工人将无法维持生计。
因此我们希望,人情可以促使那些有权的人去阻止使用这些机器,并尽己所能劝阻对人类非常不利的趋势。
但是这并非事情的全部,布匹所遭受的损害如此巨大,本应正面起绒,却没有起绒,而是羊毛脱落,最终布匹变得很薄。
此类弊端不胜枚举,但是我们希望明智的人类,即那些不因利益而报以偏见的人们,一定得看到这一糟糕透顶的趋势,其结果必是人口减少,届时贸易低迷,而地产利益不会让你满足,取而代之的是最后消失殆尽。……
由约瑟夫·合浦华斯,托马斯·罗布雷等代表成千上万的工人共同签署

——《工人请愿书(1786)》,摘编自《西方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晚期英国的主要社会问题。(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人请愿书》。(7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莫德尔斯基长周期理论四个命题

周期

全球战争

霸权优势

衰落

1495——1580

1494——1516

葡萄牙,1516——1540

1540——1580

1580——1688

1580——1609

荷兰,1609——1640

1640——1688

1688——1792

1688——1713

英国,1714——1740

1740——1792

1792——1914

1792——1815

英国,1815——1850

1850——1914

1914——

1914——1945

美国,1945——1973

1973——

材料二 沃勒斯坦的霸权论

霸权

争霸战争

控制期

衰落

荷兰

1618——164830年战争

1620——1650

1650——1672

英国

1792——1815,拿破仑战争

1815——1873

1873——1896

美国

1914——1945,两次世界大战

1945——1967

196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沃勒斯坦和莫德尔斯基把美国霸权衰落时间定为1967年和1973年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体评价莫德尔斯基和沃勒斯坦的霸权理论。(9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须要中国在克林德被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
造成义和拳的原因有五:道教,佛教,孔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戏,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世界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像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那条道路而行才好呢?

——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10月)

材料二 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对他怀有两个错误观点:
第一: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第二: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
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

——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年9月)

(1)依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评价。(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对义和团态度转变的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