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是工业革命后因雇佣劳动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与民生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农业文明逐渐演化为工业文明,雇佣劳动成为普遍现象。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以供求、价格和竞争为核心的自由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世纪30年代以前,
“供给创造需求
”等经济观点大行其道。1929年到1933年,全球经济出现大萧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超过20%。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
“有效需求不足
”理论。
——摘编自曾湘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世界就业变化趋势》
材料二 制造业中的就业趋势1970—1994年间的增长率(%)
|
全部
制造业
|
技术性
|
非技术性
|
|
全部
制造业
|
技术性
|
非技术性
|
OECD19国
|
0.3
|
0.l
|
-0.7
|
OECD19国
|
0.3
|
0.1
|
-0.7
|
加拿大
|
0.3
|
0.3
|
0.3
|
日本
|
0.2
|
0.9
|
-0.2
|
丹麦
|
-0.8
|
-0.3
|
-1.3
|
荷兰
|
-1.5
|
-1.1
|
-2.1
|
芬兰
|
-1.3
|
-0.3
|
-2.1
|
挪威
|
-1.5
|
-0.8
|
-2.1
|
法国
|
-1.2
|
-0.4
|
-1.8
|
瑞典
|
-1.5
|
-0.8
|
-2.4
|
德国
|
-0.8
|
-0.5
|
-1.1
|
英国
|
-2.3
|
-1.7
|
-2.9
|
意大利
|
-0.7
|
-0.4
|
-0.9
|
美国
|
-0.1
|
0.0
|
-0.3
|
——OECD,“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材料三 1952—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图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关于就业政策的变化及其理论依据。(8分)
(2)据材料二,1970—1994年,各国制造业整体就业趋势如何?其中技术性和非技术性就业有何不同?(4分)
(3)据材料三,1958—1960年我国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的原因是什么?结合上述趋势图,分析我国整体就业结构的基本特点。(6分)
(4)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就业的因素。(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