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4.2015届 广东省广州中山深圳汕头佛山揭阳七校联合体高三5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3 浏览数:156

一、单选题

1.

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宰予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曰: 于女(汝)安乎? 曰: 安。 子曰: 予之不仁也 。这体现出孔子强调(  )

A.礼乐制度B.以德治国C.中庸人和D.孝悌之义

2.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 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3.

“□□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画、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处的文字应该是(  )

A.中书B.尚书C.门下D.内阁

4.

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坚持 中体西用 思想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5.

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 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

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6.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种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阶级成分

1950

1954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B.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C.人民公社普遍建立D.包产到户 广泛实施

7.

苏格拉底曾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

A.提倡妇女参政B.主张人民主权C.反对轮番而治D.重建道德价值观

8.

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A.《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德意志帝国宪法》D.法国《1875年宪法》

9.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10.

1974年,欧共体执行主席谢尔说: 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这表明(  )

A.欧共体成为经济政治实体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C.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D.西欧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11.

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 所得倍增计划 ,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  )

A.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B.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D.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

二、材料阅读

12.

对外贸易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对外贸易能够刺激、带动一国经济的增长。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匈奴主力,取得对匈奴战争的最大胜利,举国上下为此大振。不过,在经济上,中央财政却出现了 用度不足 的危险情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开始推出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等多个领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平均每年

1894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材料三 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一一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 贸易保护主义 ,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经济改革的条件。(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分)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6分)

13.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摘自《历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三 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根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和亚里士多德两者观点的异同。(8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国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及其历史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原因。(10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