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4051.2016届 广东省韶关市高三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4
浏览数:742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黄帝内经》提出了
“
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
”
来考察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法。与此相吻合的思想是( )
A.人定胜天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存理灭欲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有学者认为
“
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 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
与此背离的是( )
A.汉中外朝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
D.元一省制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3.
唐朝时广东地区
“
岭南之田,所种惟稻
”
,到明清时,出现了
“
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
”
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
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乾隆皇帝曾给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写过一封信。其中写道:
“
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来京,岂能一一听许?
”
这种状况开始打破于(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5.
一民国老人口述:武昌起义后,某日余与数同学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问询:
“
革命后,汝等可好?
”
该兵士对以:
“
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
”
可见当时( )
A.资本主义缓慢发展
B.清末新政实现预期目标
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6.
下图为国际机构出版的某时期中国地图,上面只标注三个中国地点:Peking(北京)、 ShangHai(上海)、BeiBei(北碚,属于重庆),该时期为(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7.
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
“
特大号卫星
”
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
“
卫星
”
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
A.
“
一五
”
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
“
双百
”
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8.
在古罗马,指称
“
法
”
的有两个词:ius和Lex。ius指自然形成的法与习俗,lex指有关命令和禁止的正确理性。可知,罗马法蕴含了( )
A.契约精神
B.民主思想
C.法不阿贵
D.制约平衡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9.
美国的特别之处在于展示了它那套
“
完整的
”
民主体系,民主体系指( )
A.1787年宪法
B.民主共和制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0.
“
与中国的大同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柏拉图的理想国等相类似……它是一种批判现实的思想力量,是人们的理想寄托,有助于推动人们改变现实不合理的社会
”
。这种描述最有可能是( )
A.空想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进化理论
D.启蒙思想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1.
二战中,关于
“
德国入侵苏联,全面的讲,苏联是既有准备,又无准备。
”
“
有准备
”
是指(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实现农业集体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2.
“
对大多数人来讲,现实社会完全缺乏理想和希望,它沉溺于过时的自满,陶醉于物质与消费,……精神空虚迷茫,处在异化的非人性发展状态
”
,其在艺术上突出表现为(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
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
“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
”
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
“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根据材料归纳
“
中国精神
”
的含义。(4分)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
“
中国精神
”
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定了基础。(6分)
(2)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
“
中国精神
”
发生了怎样的
“
现代转换
”
。(2分)在
“
中国精神
”
的推动下,1840—1940年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哪些努力?(8分)
(3)
“
中国精神
”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动中国实现强国梦?试从政治、经济角度进行概述。(6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14.
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材料二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
“
漫长的16世纪
”
,是
“
世界经济
”
向
“
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
“
世界经济
”
的火车头和
“
创生者
”
,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
“
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三
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
“
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欧洲人的
“
优越势力
”
?(8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
“
漫长的16世纪
”
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造成的冲击。(12分)
(3)
“
论从史出
”
,
“
史论结合
”
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二战后初期
“
世界资本主义如何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
”
。(6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