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3.2016届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27 浏览数:237

一、单选题

1.

费孝通先生曾有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哪一思想(  )

A.和而不同 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 D.周而不比

2.

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 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 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 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3.

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 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 。这主要说明(  )

A.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B.街衢接诉 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

4.

有学者研究(宋本)《清明上河图》发现,图中汴京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整座城市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这些细节传递出的信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国防意识日趋淡漠C.商品经济高度繁荣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5.

苏湖熟,天下足 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 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 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 粮荒 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6.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 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 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 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7.

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8.

西塞罗曾说: 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材料实际反映出(  )

A.人文主义思想B.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观念C.社会契约思想D.建立有限责任政府的观念

9.

梁思成说: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 下列历史建筑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是(  )

10.

18世纪的法国社会崇思鄙行,揭示事物原理的 自由艺术 广受尊崇,将原理付诸实用的 机械艺术 则隐晦无闻。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中,描述农业耕作、运河御水、造纸印刷、丝绸织造等各门技艺的精美图版有600幅。狄德罗在此体现出的思想是(  )

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C.宽容博爱D.理性平等

11.

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

阶段

英格兰

法国

德国

1500—1549

74

67

40

1650—1699

93

62

41

1750—1799

101

70

51

1800—1820

111

62

54

上表主要表明(  )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12.

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此争论反映了南北方矛盾焦点集中于(  )

A.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B.国会席位的分配问题C.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D.联邦权力与州权划分

13.

受天主教把团结互助视为社会责任的宗教传统影响,威廉一世提出: 必须把那些工人阶级直接感受到的、不言而喻的实惠,用法律的手段固定下来,才能使工人阶级感知到,国家并不是力图保障社会上富有阶级的工具。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B.德国有悠久的社会救助传统和经验C.宗教传统有助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D.德国统一后君主立宪政体专制色彩浓厚

14.

1902年,有学者指出,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该学者强调(  )

A.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B.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C.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D.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

15.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 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 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16.

21世纪初,有悲观者评论: 科举之弊,弊在愚民,民愚而无术以振作之,则天下心至于弱;学堂之弊,弊在智民,民智而无礼以防闲之,则天下尤易于乱。 这段评论说明科举制的废除(  )

A.导致了空前剧烈的社会动荡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C.招致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反对D.阻碍了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

17.

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 京海之争 时指出: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 海派 京派 的眼中跌落了。围绕 京海之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京海之争 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18.

1935年,国民政府说明币制改革原因: 我国以银为币,白银价格剧烈变动以来,遂致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兴。 导致此次币制改革的外部原因是(  )

A.加强政治上的集权B.加强经济上的统一C.世界经济危机冲击D.为抗战作金融准备

19.

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各大财团资产迅速增加:三井财团的资产由11.8亿日元增加到28.2亿日元,三菱财团由8.5亿增值为21.6亿,住友财团由3.8亿增值为首28.2亿,安田财团由2.6亿增至20.9亿。此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大力扶持B.战后民主改革C.科技革命推动D.侵略战争掠夺

20.

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单位:吨)

年份

黄金总量

黄金出口

其中用于购买粮食

1965

5771

3356

3353

1972

12437

4586

4582

1977

7744

3900

3900

1980

5020

1560

1560

上述表格说明(  )

A.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B.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C.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D.农业危机威胁政治稳定

21.

二战后,丘吉尔提出 三环外交 方针: 第一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一方针反映出英国在欧洲一体化初期的态度是(  )

A.冷漠B.热情C.排斥D.徘徊

22.

1970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实行 虚君共和 中国很统一,但经济发展慢,欧洲不统一,但经济发展快。还是虚君共和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为重点B.主张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C.跳出了一放就乱和一统就死的怪圈D.强化统一领导和中央集权的原则

23.

出于对美国总统福特对苏联态度缓和的不满,1976年,毛泽东邀请因 水门事件 辞职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二次访华。这一事件(  )

A.结束了中美长期对峙的局面B.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C.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D.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的恶化

2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 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 姓资 姓社 的争论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士绅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或层面。秦灭六国改革旧制,要以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下的多元政治,对血缘势力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予以限制。西汉的六国贵族、东汉的豪强地主、魏晋至隋唐的门阀士族等血缘势力对中央政权的稳定构成很大的威胁。隋唐的科举制,对贵族力量的消亡和绅士阶层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一批人沉淀下来,形成了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自宋至清,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严重的 官治 不足问题,导致民间宗族的崛起。民间宗族承担着扶济族众、化解纠纷和教化子弟的责任,把原归官吏处理的部分职责揽纳过去,大大节省了行政治理的成本,延缓了官方严刑峻法对乡村的渗透范围和程度。而宗族首领多由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地方士绅担任。庞大的士绅阶层源源不断地向官僚队伍输送人才,同时,绅权是封建皇权在地方社会的延续,士绅制度的存在是出于维护和实现封建统治的现实需要,是控制地方社会的一种需要。

——摘编自张福坤《论中国古代的绅士自治》

材料二 对于清末民初的乡绅而言,适逢清廷镇压太平军运动,乡绅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拉开了乡村自治的序幕,乡绅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但是,乡绅们更多的是将自治作为扩大绅权以全面控制基层社会的工具,传统的乡绅治理逐渐出现摆脱国家控制和社会监督的强烈的 独立 倾向。科举制的废除使乡绅丧失了对国家的依附性,失去了制度控制和道德约束的乡绅对国家和乡里责任感不断降低。当清王朝作为政权意义上的被革命对象而被推翻后,现存社会一切弊端就自然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阶层。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农村 大革命 时期。当国民党努力于民族国家建构而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之时,打破传统乡绅的权力控制就成为应有之意。所以国民党在其统治期间一直没有放弃 打倒土豪劣绅 的政治口号。所谓 有土皆豪,无绅不劣 ,在这种激进的革命话语下,乡绅阶层已经笼统的作为一个敌对阶级而要被彻底消灭。

——摘编自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绅权关系的历史嬗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士绅的特点。(13分)
(2)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从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士绅阶层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2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
三个方面的内容:①该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要素;②该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该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要求: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求和特征,对 罗斯福新政 进行概念表述。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在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对于科学教育及科学传播的贡献更多于新教,一些新教徒教育改革者也承认知识水准受到耶稣会学校 极大促进和加强 ;耶稣会在向全球传播信仰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传播,中国最早对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接触也正是缘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路德与加尔文都曾公开对日心说报以鄙夷,而最先对日心说提出强烈抗议的也是新教徒,而天主教最终裁定哥白尼为异端也有很多程度上是迫于新教徒的压力。但是,新教 如何得救?不凭善功,惟凭信心 权威何在?不在教会,惟独圣经 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有所促进。首先,人们认为 自然之书 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探索自然便是更深入地体验自然的完美,于是科学探索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的观念意味着新教更强调个人的理解,使学者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评论更为充分了。最后,所谓的新教伦理使得世俗工作更受重视,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对于科学的发展都会同时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影响,与其把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促进作用归功于新教的独特主张,不如说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摘编自古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教与科学革命的关系。(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 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这一观点?(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