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0.2016届 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30 浏览数:206

一、单选题

1.

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的堂屋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

《论衡》中记载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 的思想B.靠天吃饭 的观念C.不误农时 的思想D.精耕细作 的特点

3.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

年代

道、路、省

州数

郡国数

县、邑、道、侯国等

户数

西汉平帝(1—5)

13

103

1587

1223

唐贞观十三年(639)

10

358

1551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15

328

1573

8413

宋开宝(968—975)

297

1086

309

宋宣和四年(1122)

26

288

1234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4.

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 里进行和 日中为市 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  )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5.

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B.铜钱取代铁钱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6.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7.

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  )

8.

据史载,明朝中后期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  )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9.

居住在雅典的移民有可能拥有某种特权,但是要想拥有公民权通常很难;而罗马帝国的皇帝卡拉卡拉于212年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B.古代罗马比古代雅典更民主C.罗马帝国公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力D.雅典公民的政治素质会更高

10.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 工商皆本 意识B.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 中体西用 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11.

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 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 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

A.结束专制统治B.引发军阀割据C.强化中央集权D.实现民族独立

12.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3.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

14.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

18401895

18951911

1911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国家

英国

美国

日本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7

11969

262096

47918

所占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英国、美国、苏联B.美国、日本、苏联C.英国、日本、美国D.美国、英国、日本

15.

下图为《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第二个历史时期商办资本迅速增长得益于(  )

A.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B.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C.洋务企业的不断发展D.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16.

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概念

理解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

B

盐铁官营

官府对盐和铁的销售实行垄断

C

实业救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17.

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B.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C.《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D.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8.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均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B.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D.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19.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 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 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 因为……所以 之间,至少要增加下面哪项叙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起来(  )

A.工人运动的兴起B.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C.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

20.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 心理的状态 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

A.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B.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21.

马克思在评论某一历史人物时说: 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这里的 应是(  )

A.苏格拉底B.但丁C.马丁·路德D.洛克

22.

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B.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C.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D.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23.

(2015·安徽 江淮十校 高三11月联考·15)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 保持中立 是因为(  )

A.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D.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

24.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 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其创作风格是(  )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下列材料:(24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 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 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1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 中国牌 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中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请就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做出你的分析。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6分)

28.

历史(16分)
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填涂选答的题号。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先生日虑及此,弟子窃以为过矣。……法国革命影响于全欧者多矣。弟子谓法人自受苦难,以易全欧国民之安荣,法人诚可怜亦可敬也。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1900年)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观点。结合所学,说明其提出的历史背景。(10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的观点与康有为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价他的观点。(6分)

2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从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美国重新调整了它的远东战略,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有何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影响。(8分)

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

材料二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 冒犯 的人民先是因 自由、平等、博爱 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6分)
(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