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0.2016届 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不限省份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28 浏览数:212

一、单选题

1.

郭沫若说: 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  )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2.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 分封 郡县 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 讨论 ,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 作秀 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3.

明人吴讷说: 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 另有诗云: 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上述现象反映出(  )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C.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4.

乾隆时人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 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 据此可以得出(  )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B.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D.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5.

恩格斯在谈到古代雅典民主时曾说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赖以建立的阶级对立,已经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了。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制(  )

A.消除了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B.激化了雅典内部矛盾C.巩固了雅典奴隶主统治D.奠定了雅典的霸权

6.

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因素,称为裁判官法或大法官法。由于这种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就称为万民法。这表明(  )

A.万民法都是由裁判官制定的B.万民法是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法律C.万民法的产生源于实际需要D.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的每一个人

7.

有人指出: 从本质上讲,代议制民主的产生是西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直接后果,是资产阶级兴起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 这表明代议制下(  )

A.政治服务于资本主义发展B.资产阶级不关心政治发展C.广大民众掌握了政治权力D.普通民众脱离了政治活动

8.

巴黎市政厅原有一些专供政府要员们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公社委员觉得,自己若乘坐这样的马车出去执行公务非常脱离群众。因此,在5月9日的公社会议上,公社决定 取消供市政厅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 。公社的这种做法(  )

A.违背了对旧政府的改造利用B.源于公社委员的人民公仆意识C.源于法国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D.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9.

端方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曾密奏: 清廷今日欲杜绝乱源,惟有解散乱党,欲解散乱党,则惟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而于种族上杜其所借口。……夫所谓于政治上导希望者,则奴才等前此所谓宣布国是定十五年实行立宪是已。 这表明(  )

A.乱党 的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B.满族贵族将放弃君主专制统治C.民主革命客观上迫使清廷预备立宪D.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动乱的根源

10.

下表是依据1919年5月5日学生所呈《上大总统书》上的签署所做的参加游行的各学校学生人数和校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北京大学

北沙滩、景山东街、北河沿

3000/2400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和平门外厂甸

925/700

北京法政专门学校

西城太仆寺街

/700

北京工业专门学校

西四牌北祖家街

200/150

北京农业专门学校

阜成门外罗道庄

200/150

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前门外后孙公园

200/130

铁路管理学校

西单李阁老胡同

200/

高等警官学校

北新桥以西

/300

北京税务学校

朝阳门内大雅宝胡同

/320

中国大学

前门内西城根

1400/1450

汇文大学

崇文门内盔甲厂

/80

民国大学

宣武门外储库营

300/300

朝阳大学

东四海运仓

200/350

A.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B.一些学校对运动持观望态度C.材料数据或缺不能反映事件实情D.运动初期不具有反封建性质

11.

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在其所著《日本近现代史》中写道: 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 根据这种说法,必然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国对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B.英美在太平洋战场作战十分消极C.日本对英美的开战没有扩大侵略范围D.中日军队的直接作战并未超出中国大陆

12.

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 民军队。这表明(  )

A.重庆谈判没有积极意义B.冷战 激化国内矛盾C.国民党以战争促进谈判D.和平建国举步维艰

13.

有人认为: 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 这种认识(  )

A.主张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3月B.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C.严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D.主张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4.

苏联《真理报》曾评论说马歇尔计划旨在用美元帮助施加政治压力,是一个干涉别国内政的计划 。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  )

A.欧洲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原因B.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C.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侵略欧洲的计划D.战后世界主要矛盾变为美国与欧洲的矛盾

15.

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 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 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 。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B.反对与大国交往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

16.

《冷战史:1945 —1991》指出: 苏联的崩溃是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 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成 的是(  )

A.冷战断送了社会主义的前途B.苏联的演变决定了冷战的产生与结束C.冷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D.分析冷战的结束应考察戈尔巴乔夫改革

17.

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 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 的运动, 本质是 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 。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8.

革命委员会是造反派在 全面夺权 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临时权力机构。人民法院院长本来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我国曾制定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由革命委员会任免。这部宪法(  )

A.为司法独立提供了宪法保障B.肯定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C.肯定了民主实践取得的成果D.体现了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19.

经1979年下半年和1980年上半年试点实践后,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县级直接选举工作分期分批陆续展开,中共中央发了七号和六十号两个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工作办公室。这一工作的深远意义是(  )

A.发扬了文革中充分体现民主的群众运动B.加强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绝对领导
C.使我国选举制度由直接选举代替间接选举D.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

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 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

A.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B.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C.说明 一国两制 得到很好的实施D.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21.

周恩来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在战略上要联合一致,但任何国家都不能凌驾于其他同家之上,干涉他国的内政。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不利于维护国家利益B.中国放弃了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
C.社会主义国家间也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国反对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

22.

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主席嘱咐道: 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 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

A.导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B.因美国的阻扰而没能成功C.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D.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3.

日本外相大平在访问中国时曾说, 日本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航空运输协定是国家间的协定,日台之间是地区性的民间航空往来 。这说明当时(  )

A.中日恢复了邦交正常化B.中日关系仅限于民间交流C.日本变相制造 一中一台 D.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开启

24.

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 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 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 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二、开放性试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观点: 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 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有人责怪他 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周曰: 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史料三 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三、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89年1月,议会颁布文告,宣布国王詹姆士二世 背弃了国王与人民的原始契约,在耶稣会士和其他邪恶之徒的指导下破坏了基本法律。他已自行退位,离开英国,致使王位虚悬 ,因此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

——据闰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本来在此之前,除了革命时期的所谓 王位中断 之外,政府里的行政权完全集中在国王和由国王所任命的大臣手中。这些大臣的地位不过是国王的助手,……议会的权力只限于对国王所颁布的命令或法案进行讨论;通过或者否决。除此之外,议会无权直接从 事国家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除了 权利法案 之外,议会又在1689年制定了 叛乱法案 ,规定平时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这一法案通过后,每年都要重申一次,以避免国王破坏。1701年的 嗣位法 除了王位继承的规定外,还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

——据蒋孟引《英国史》整理

(1)材料一对事件的描述是否符合史实,请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权力中心的变化及这一变化过程的特点。这对英国政治体制有何影响?(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 伴随着明治初期 富国强兵 政策的实施和扩军备战,日本在与欧美列强修好的同时,以武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亚太地区扩张的对外政策已经比较明朗。而这样的政策,矛头最终指向中国。1887年,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征讨清国方略》,其中提到: 自明治维新之初,常研究进取方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处分琉球,以此断然决心同清国交战。此国是实应继续执行。 这就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国策,进行了最好的表述。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约20年间,中日间的外交交涉一直围绕日本所挑起的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及要求修改条约这三大要点。基本上处于日本主导、中国应对的模式。日本选择与中国立约,绝非出于两国古代的友好历史,而是将中国这一东亚传统秩序的盟主,拉入以国际法为解释框架的近代外交体系中,以便实现瓦解原有秩序、进行对外扩张的目的。而清政府幻想一味忍让,单靠派遣驻外使团这一近代外交模式进行外交交涉,即可换来万年太平,维持原有的 华夷秩序 华夷秩序 属于东亚传统秩序,其存在的合法性本非近代外交理论所能轻易解释。这也难怪中方在向日本说明中国与琉球、朝鲜的宗藩关系时,只能以自古如此、 众所共晓 (黎庶昌语)来解释。

——据谭皓《重审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矛盾的体现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日关系上为什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及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罗斯福也把实现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国际组织上,但在实践上,由于二战末期的美国较之一战末期更为强大,因此罗斯福有更大的自信心和活动余地而赋予联合国以较大权力,使它成为确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和美国影响的机构。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及美国在联合国的优势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而确立的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国成为战后世界的仲裁者、调解者和指导者,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就是罗斯福的世界新秩序。

——《威尔逊、罗斯福、布什:世界新秩序之比较》

材料二 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 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萨繆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的 世界新秩序 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建 立战后 世界新秩序 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