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7.2016届 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8 浏览数:180

一、单选题

1.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 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D.分封制受到冲击

2.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3.

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4.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中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 字。这反映出(  )

A.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B.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C.天朝上国 规制受到冲击D.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

5.

秋瑾在《光复军起义檄稿》中宣称: 彼固倜来(外来)之物,初何爱于我辈?所何堪者,我父老子弟耳,生于斯,居于斯,聚族而安处,一旦者瓜分实现,彼即退处藩服之列,固犹胜始起游牧之族。 这反映了(  )

A.民族危机加剧排满革命B.爱国救亡促进民主启蒙C.欧美侵略激发排外意识D.文明冲突推动西学东渐

6.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 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7.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  )

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8.

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据此可以推知(  )

A.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D.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

9.

伯利克里时期几乎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雅典人相信抽签是天意所归,赋予它以一定的神圣意义,因此也更显得公平。这表明雅典(  )

A.政治环境阻碍人文思潮产生B.旧有贵族退处政治舞台C.提供了相对广泛的参政机会D.宗教势力操控政治生活

10.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对 共和主义 理念做出的阐释: 要知道,最好是国家包含可以说是卓越的王政因素,同时把一些事物分出托付给显贵的权威,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们协商和决定。 对此处 共和主义 的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近代美国共和政体是其翻版B.强调国家权力机关的相互制衡C.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是其实践D.近代最早代议制与其颇多相似

11.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任内一再强调加强政府监督所有企业、特别是铁路的必要性。1906年在其授意下,国会通过了《郝伯恩法》,授权洲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这一措施效果明显,到1911年,铁路运费减少一半。这是当时美国(  )

A.消灭垄断资本的需要B.整顿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C.破坏市场经济的体现D.开创新的发展模式的体现

12.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 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并指出这一过渡是 逐步的 ,因为个体经济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这一决定(  )

A.意图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难题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一脉相承D.在实践中得到完整地贯彻执行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 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兵民乃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 以空间换时间 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 游击战重于正规战 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1938年国民党提出 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 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 一律勒令取消 ,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 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 ,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中国抗战的特点。(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并就救亡与启蒙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救亡压倒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可以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也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与明代省级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并成为定制。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乾隆年间将前代巡按制度永行停止,赋予督抚监察所辖省区的最高监察权力,同时督抚之间、督抚与藩臬两司间通过密折相互监督制约,道府州县等官遇督抚不公亦可揭发,盐政、织造等内府官员也负有监察地方的特殊使命。督抚、布政使及重要的道府官员之选任,由吏部、军机处开列候选名单,呈皇帝选定。官员定期考核,三年一次,以定其奖惩及升降补调,激励其尽职守法。因清初军费开支巨大,中央留给地方所用的赋税收入、衙署办公经费、官员薪俸比明代大为减少,全国平定后,留给地方经费仍然很少,且在使用上严格控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代前期对地方控制举措的影响。(7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 开国会,定宪法 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 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补单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页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有何特点。(7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美国既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最后一个霸权国,同时也是信息革命时代的第一个霸权国。冷战后它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南联盟开展军事打击;它无视国际法,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它对古巴、伊朗的经济封锁;它经常举起的砸向自由贸易的 301”大棒(注:对贸易对手制裁以强迫对方改变贸易政策)……它在和平时期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它执意要搞NMD和TMD的战略企图;等等。霸权行径,一目了然。
与历史上的霸权国相比,美国除了在硬权力方面具有压倒优势外,它还在软权力方面独占鳌头:可口可乐和麦当劳风靡世界……T恤衫和牛仔裤加旅游鞋的休闲式着装传染给了全世界……好莱坞制造的影视主导着全球影视市场……计算机革命发源于美国,软件仍是美国一统天下……美国大学成为各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形形色色的美国传媒世界范围内制造波澜,呼风唤雨……当今制约世界秩序的各种国际组织,大多是美国人理念的产物,并且是在美国人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如联合国和WTO。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冷战后美国霸权的表现形式。(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硬权力和软权力相结合的霸权带来的影响?(9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68年,15岁的张謇开始科考生涯,但屡试不第。1885年中举人后又四次会试不中,连连失利。1894年,时逢 慈禧太后六十万寿,举行恩科会试 ,41岁的张謇以一甲一名考中状元,苦尽甘来之时的张謇念及甲午战事阴云弥漫,国家前途堪忧, 不觉大哭 。甲午惨败后,张謇以状元身份转而与 四民之末 的商人为伍, 设厂自救 走上兴办实业之路。二十余年间创办或参与创办近代企业数十家,成为海内外名声显赫的实业家。20世纪20年代,因外债过多而无力维持,张謇的宏愿最终付诸东流。
张謇不忘参加政治活动,热衷宪政,是立宪派领袖之一。1906年后曾先后出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联合各省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召开国会。但 皇族内阁 出台后张謇极为失望,表示 不啻加离心力百倍 举措乖张,全国为之解体 。武昌首义后,张謇通电赞成共和,并向江浙革命军捐献钱物,以示犒劳。还通过各种方式督促袁世凯审时度势,转向共和,不要为清王朝尽愚忠。1915年,因对袁世凯称帝不满,退出政治舞台,专心实业。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张謇一生中两次重要转变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胡适认为张謇 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 ,请结合材料就此谈谈你的看法。(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