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0. 河南省中原名校学术联盟2016年高三复习前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28 浏览数:274

一、单选题

1.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开篇写到: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由此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 观念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

2.

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

A.强调制度与秩序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重视道德与人伦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3.

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4.

西汉有 三选七迁 的说法, 三选 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 七迁 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后……且实关中。 三选七迁 体现的统治思想是(  )

A.强干弱枝B.重农抑商C.以孝治国D.重土安民

5.

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6.

下图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7.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C.缓和君权与相权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8.

有专家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 现代 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 现代 事物为尺度。材料中 新见 是指(  )

A.保留君主制B.君臣分治C.以民为本D.民贵君轻

9.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 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这说明(  )

A.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B.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C.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D.王阳明学说已成为主流思想

10.

1894年夏历七月,御史安维峻弹劾康有为 非圣无法,同少正卯,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所学 。这是因为此书(  )

A.否定了孔子圣人的地位B.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C.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D.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11.

据孙中山回忆,1900年以前他所到之处, 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C.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D.民众认可清政府的统治

12.

黄仁宇说: 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 清算 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制度B.清朝祖制C.宗法制度D.性格怯懦

13.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版了《易卜生专号》,这部剧主要讲述主人公娜拉从信赖丈夫与丈夫决裂,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离家出走的自我觉醒过程。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科学B.提倡新道德C.提倡新文学D.传播马克思主义

14.

从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康有为 托孔改制 ,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造成近代 西学 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 中学 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15.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结论说: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论断(  )

A.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B.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C.与中共 八大 的决议相悖D.对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

16.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 父子队 兄弟队 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可能出现于(  )

A.土地改革以后B.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17.

克利斯提尼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 三一区 的传统,只是旧 三一区 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B.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C.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D.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18.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它是平民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19.

有学者认为 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D.权利 的诉求和 人权 的伸张

20.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联邦制取代邦联制经历长期曲折过程B.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了严格限制C.三权分立原则仅体现在中央机构之间D.联邦政府权力呈扩大趋势

21.

使国家面临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政权得以巩固;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这一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其突出特点是(  )

A.由落后的帝国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B.借助资本主义发展要素恢复和发展经济C.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D.借助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挽救经济大危机

22.

1965年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  )

A.加强了企业经营独立性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纠正了赫鲁晓夫的错误D.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23.

从1973年开始到1982年,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苏联对农业投资的数额,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关键C.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D.苏联的农业问题已得到了有效解决

24.

19世纪70年代,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B.整体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25.

下表为部分年份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情况,以下最能说明这一时期时代主题的是(  )

年份

1970

1980

1995

1997

1998

1999

投资额亿美元

400

520

3150

4000

43004400

8000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3分)
材料一 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 十一五 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 一五 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 1953—1957年: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 1958—1962年: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 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年: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 1991—1995年:邓小平视察南方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 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 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材料二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 一五 计划到 十一五 规划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任选一个五年计划,结合主题词和史实加以说明。(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二两种历史分期各自的依据,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1分)

27.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遂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何必由学乎?……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其目的是什么?(7分)

28.

第三产业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和兴盛的历史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12分)
材料 美国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所占比重)统计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59

170%

526%

304%

1889

179%

441%

380%

1929

59%

484%

457%

1953

55%

463%

482%

1963

43%

453%

504%

2005

13%

291%

696%

请回答: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美国三大产业发展情况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