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1.2016届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4 浏览数:134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 克己复礼 的主张,希望重建 礼乐文明 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2.

大一统 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 一统 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

3.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4.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5.

秦朝、隋朝均二世而亡,然而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汉唐都出现盛世。汉唐沿袭秦隋制度,主要是基于(  )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B.恢复发展社会经济C.缓和尖锐阶级矛盾D.维护专制集权统治

6.

唐法典《仪制令》规定: 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 ,这表明唐朝时(  )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7.

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

A.世界本原之争B.治学方法之争C.理气关系之争D.道统思想之争

8.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千八百里

西南夷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B

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

C

《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

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D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

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

9.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行省打破山川形便,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环境之险。但清代学者储大文认为, 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对上述两种观点,下列认识最为合理的是(  )

A.两种观点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评价标准方法不同则结论不同C.两种观点都具有主观性,无参考价值D.均为第二手史料须考古学支持

10.

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开始进入 近代社会的前夜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B.明成祖设立内阁制度C.黄宗羲提倡 工商皆本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1.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李侍尧的意图是(  )

A.厉行海禁B.强化海防C.以商制夷D.垄断贸易

12.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C.理性化的思想诉求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二、材料阅读

13.

(30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
材料二
(2)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 苏湖(常)熟,天下足 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 ,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 ,有所谓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 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10分)

14.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主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塔哥拉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10分)
材料二 夏商 恭行天罚 天罚审判 ,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 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韩非主张 以法治国 法不阿贵 。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 春秋决狱 ,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 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