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科举意在
“尚贤
”,但又竭力维护公平,以应对
“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
”。故明清两代科举,严格限定知识范围,而以
“四书
”为准,否则,科考便须
“多买书,多求学,平民寒士的力量多半办不到,那么考试起来一定还是图书满家的贵家子弟占有优势
”。但
“四书
”经义要
“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
”,遂以朱熹《集注》为圭臬,
“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
”,复又严格限定文体,强调答卷的格式化或标准化,即考生作答须用八股文,因其
“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取舍之标准
”,且令评卷者难逞一己之私意。此外,殿试、锁院、弥封、誊录、截角等,无不意在维护公平。清代还规定官员子弟参加乡试,须另立
“官卷
”以区别于
“民卷
”,并发展了明代南北分卷的做法,通过
“分省取中
”避免倾轧文风不振之地。同时,明清两代还屡因科场案件而兴大狱,涉事官员动辄杀、遣、革、降。
——改编自杨国强《衰世与西法》、钱穆《国史新论》等
材料二 清政府曾以办学堂来填补科举制的教育功能,但科举在
“学堂成效未有验
”时突然废除,全国教育乃成一锅夹生饭。不论学堂培养出的新学生是否人才,后来
“出任时艰
”者的确多是这些人。惟他们在
“出任时艰
”时能否比科举选拔出的士人更能因应中国面临的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以民国政治的不如人意,问题的答案也许不那么正面肯定。严复就曾批评北洋学堂
“弟子无得意者
”,
“且此不独北洋学堂为然
”。至此,读书人
“无用
”的潜台词呼之欲出,反智倾向或即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兴。而且,蔡元培等多强调读书与做官分开,但若学堂仅为教育机关,而不再是官吏养成之地,则有良好训练的官吏又从何而来?士大夫既不从士来,传统的官吏生成方式即只剩
“出将入相
”一途。军人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似乎已成必然之势。那时有人谈选女婿的标准,要
“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
”,报人王新命答说:
“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
”此外,传统中国士人多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最后多半要还乡。废科举后读书人则基本于城市定居,不再讲求叶落归根,则城乡渐成分离之势,而乡村中读书人比例的降低也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出现
“土豪劣绅
”的可能性转增。
——改编自罗志田《清季社会变迁与民国政治: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维护公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措施有何积极影响?(1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废科举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1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