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9.2016届 重庆市高三11月调研卷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15 浏览数:111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2.

汉武帝时全国分设13个以 为名的监察区。《汉书》分叙西汉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见州之治所;而记叙东汉历史的《叙汉书》则将所有的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并将各州住所一一注处。这表明从西汉到东汉(  )

A.郡国并行从未改变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C.地方制度发生变化D.监察制日趋完善

3.

唐代中叶, 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 ,有官员认为 按籍而征之 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

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

4.

明朝政府禁止民间织造龙凤、蟒、飞鱼、斗牛等图案,违者 工匠处斩,家口发充边军 :同时也禁止民谣 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 ,违者首犯凌迟,籍其家产。以上规定的目的主要是(  )

A.抑制民间手工生产B.维护专权统治权威C.确保外贸商品质量D.保证政府利益垄断

5.

近代某条约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照全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 。该项规定对中国的实质影响(  )

A.中国全境对英国开放B.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C.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D.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

6.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党在政治上主要的方针是加紧进行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群众工作,特别是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中共中央这一方针(  )

A.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条件B.推动了农村的土地革命C.标志工作重心转向农村D.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7.

1940年代,《抗建通俗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下图),其昭示的是主题是(  )

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B.抗战时一场持久战争C.民族觉醒,抗战必胜D.中国国力已超过日本

8.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国内外生产总值的比值。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
①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世界 ②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
③对外开放战略成效显著 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9.

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在这时期(  )

A.雅典民主突破了 公民政治 的狭隘性B.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C.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初步成立D.完备的罗马体系形成

10.

1912年5月,梁启超曾提出以 非国会议员不能为内阁员 内阁必有国会下院多数党之领袖组织之,等标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结合近代西方政体实践,下列符合梁氏强有力政府的模式(  )

A.责任内阁制B.总统制内阁制C.开明君主制D.三权分立体制

11.

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它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以及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的革命思想,自由主义运动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正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最现实,”这一观点侧重于从那一个角度解读十月革命的爆发原因(  )

A.政治派别的复杂性B.无产阶级的革命性C.文化传统的特殊性D.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12.

有研究者在一篇论文纲要中列举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下列史事,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中法两国建交 欧共体的建立 日本重新成为经济大国 。该文论述的主题是(  )

A.两极格局的瓦解B.走向多极化的世界C.第三世界的崛起D.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朝前期常设的科举考试,有进士科,武举,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传、明经,明法等科),……所谓 九经 ,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 五经 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 明经 指全部经书的统考, 明法 是法学考试,所有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会集到京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国家统一会试,其中举子们最看重的是进士科, 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实务)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材料二 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 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 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无视的影响。
中世纪的英国,官员主要由国王和权贵遴选,私人关系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包括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法学等,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况宋初完善科举制度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进士科的考查特点。(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19世纪中期英国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宋代科举制度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相似之处。(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对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谈谈你得到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当代学者高翔在《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史趋势》一文中认为,从晚明到19世纪中叶,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酝酿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叶后是中国全面近代化的启动时期。在后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打乱了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进程,但并意味着中国既有的近代化因素完全丧失,相反,正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中国文化固有的发展因素获得改造和加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走向富强。走向民主的巨大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就近代史,不能置鸦片战争以前已有的发展成就于不顾,不能将1840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截然割裂。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 中国近代化 的观点。(12分)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诚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只是青年等 农转非
1984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 四项改革 :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概况 文革 前后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体制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