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3.2014—2015学年度 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15年 题数:25 浏览数:156

一、单选题

1.

《诗经·小雅·斯干》载: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

A.皇帝制度B.分封制C.宗法制D.科举制

2.

魏晋之时,傅畅 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 ;谢琰 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 ;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 。这说明魏晋之时(  )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3.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

A.匡正皇帝过失B.执行皇帝意旨C.草拟皇帝政令D.审批决策机要

4.

《宋史·职官制》记载: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 材料说明(  )

A.三省长官失去相权B.中书禁中独掌相权C.加强皇权弱化相权D.皇权相权平分秋色

5.

宣政院,初名总制院,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设置,由国师八思巴统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将总制院改名为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院事。宣政院的 院事 包括(  )

A.掌管吐蕃兵马的征发B.管理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C.向各省宣达朝廷政令D.负责考察和选拔中央官员

6.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 亲臣重臣 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这表明军机处官员(  )
①在皇宫内办公 ②按才德标准遴选 ③多为临时差遣 ④权力取决于皇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7.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说: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 这说明科举考试是(  )

A.文人入仕的唯一途径B.朝廷笼络文人的有效方式C.追求真才实学为宗旨D.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

8.

有学者认为, 字在商周时期具有 氏族宗庙 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 个体家庭 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 局面的出现

9.

西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 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 这一措施(  )

A.旨在推行郡国并行制B.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C.抑制了地方经济独立D.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

10.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扬州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B.南北水陆商货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停泊
C.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D.匠有常主,记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11.

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经济高度发达,审美情趣高雅B.国家高度统一,民族融合加强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D.社会道德败坏,文化低级庸俗

12.

2014年11月1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北京水立方设国宴,招待出席APEC会议贵宾,所用餐具是自江苏定制的帝王黄珐琅瓷,流光溢彩,令人惊叹。珐琅瓷是我国某一时期瓷器的代表,该时期是(  )

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13.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 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 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 迁业 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 重商 政策的确立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14.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 立界 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 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 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  )

A.维护统一B.重农抑商C.思想专制D.闭关锁国

15.

《商君书·赏刑》记载: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 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执法等级有别B.量刑参照功过C.法律一视同仁D.严刑酷法治国

16.

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符合下图秦朝标准字体的是(  )

A.圆弧,富有奇趣 B.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17.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18.

北宋郭若虚评价文人画: 人品既己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人品发高,虽游戏间而心画形矣 。以下作品符合其主张的是(  )

19.

一位大学者的诗曰: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生意 的根源,也就是 天地生物之心 ,藉以识 。与此思想观点最为接近的是(  )

A.格物致知B.致良知C.心即理也D.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20.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字含蓄不易读懂B.语言高雅难于理解C.内容深刻影射社会D.历经数载艰辛付出

二、材料阅读

21.

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注: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 诸侯更相诛伐 的原因,指出秦朝解决这一困局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说 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的理由。(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22.

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衰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而。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然新安人衣食甚菲啬,薄糜盐齑,欣然一饱矣。惟娶妾、宿妓、争讼,则挥金如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至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刘建生《晋商研究》

材料三 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

——汪道昆《太函集》

材料四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动因,反而有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 新安 山右 分别代表什么?说明新安、山右大贾的区别。(8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山右、新安商人价值追求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新安商人价值取向的因素。(4分)
(3)你是否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23.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社会风俗产生重大影响,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也反映出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至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又为之一变。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天下之士,有能笃信好学,至老不倦,卓然可当方正有道之举者,官之以翰林、国子之秩,而听其出处,则人皆知向学,而不竞于科目矣。庶司之官,有能洁己爱民,以礼告老,而家无儋石之储者,赐之以五顷十顷之地,以为子孙世业,而除其租赋,复其丁徭,则人皆知自守而不贪于货赂矣。
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民间当妇女不幸夫亡之日,见其跄地呼天、迫不欲生之状,亲族人等苟有人心者,自应恻然动念,从旁劝慰。乃闻闽省有等残忍之徒,或慕殉节虚名,或利寡妇所有,不但不安抚以全其生,反怂恿以速其死。甚或假大义以相责,又或藉无倚以迫胁。

——《福建省例》三十四《杂例·禁止殉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顾炎武的意图。(5分)
(2)据材料二,顾炎武主张为官者应如何改善风俗?(3分)
(3)材料三中对妇女贞洁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出现怎样的变化?(3分)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日本人说:明治维新 为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材料二 明治政府教育纪事(节选)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新《学制》,迅速普及教育。
1881年制定《中学教学大纲》。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 高等学校 ,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
1871年,在工部省设立 工学案 ,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
1896年3月,国会通过《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
材料三 日本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率

年代

1885

1890

1910

比率

18%

21%

23%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四 《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 尊皇爱国 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处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肖兴安 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木户孝允认为 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的理由。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4分)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主要举措。(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2分)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唐太宗、康熙帝都是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们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国家者,以人才为要……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清圣祖圣训》卷23《任官》

材料二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三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唐太宗与康熙帝在选人、用人方面的相同观点。(3分)
(2)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帝王的用人观。(2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