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0.2016届 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60

一、单选题

1.

司马迁继父志,任史官,受宫刑,发愤著《史记》,终成 史家之绝唱 。子长著史有血有肉, 相融,史家的 爱憎分明 尽显其中。由此可见(  )

A.历史研究从来都不是客观的B.史学家的个人情绪情感、是非标准左右了史书的编撰过程
C.研究历史、再现历史,应先对历史认知者的人格心理作一番考察D.太史公以史抒情、以史达志,个人心理对著史影响超越社会心理

2.

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

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3.

蔡元培曾评价: 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 他强调中国画(  )

A.与书法相伴而生B.与文学相兼而成C.追求神韵与意趣D.画、诗、书相融

4.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指出: 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 经济人 ,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小农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B.传统农业经营效率很高可以与现代农业相媲美
C.传统农业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D.传统农业的贫乏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

5.

《南京条约》第十一条中规定: 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往来,用照会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此条款标志着(  )

A.清政府外交政策有所调整B.华夷观念已经改变C.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D.中外关系趋于平等

6.

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 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 (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  )

A.清中央政府对东南互保运动的认可B.东南督抚认清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C.中央集权在晚清时期遭到严重削弱D.东南互保运动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基本肯定

7.

《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指出: 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 由此判断(  )

A.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B.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战与人民战争路线C.中国反法西斯战场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D.国民政府曾期待国际力量援助

8.

下表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材料表明本届代表(  )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

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9%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

2386%

A.是由普选产生的B.有制定法律之权C.具有广泛代表性D.选举的依据是1954年宪法

9.

罗马元首制建立后,皇帝更为频繁地授予希腊人以罗马公民权。一些希腊人,主要是城市中的社会上层,也通过书面申请或他人举荐等方式从皇帝那里谋求官职或包括罗马公民权在内的民事权利。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B.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界限不复存在C.罗马公民权成为一种特权和荣誉D.希腊人的民族认同是慑于罗马皇帝权威的

10.

有学者认为,15世纪欧洲的绘画把人放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它严格按照物理学规律来绘画,肯定自然主义,反对中世纪的象征主义,为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理论前提。该观点(  )

A.描绘了艺术与科学的必然关系B.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C.否定了神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D.诠释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条件

11.

图8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力演变曲线图,从变化中看出(  )

A.近现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在西方一直保持最大的影响B.70年代以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80年代以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再次占据统治地位D.经济理论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理论自身的完善

12.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

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25年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后,美国、德国等相继开始修建铁路。到1850年止,世界上有19个国家建成铁路并开始营业。这个时期正值产业革命后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工业发展又有原材料和产品的输送问题需要解决。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有关铁路的知识开始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修建的淞沪铁路,被认为是在中国土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 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资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运营的铁路,但也仅仅只是一个象征而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平均每年修建铁路300余公里,不仅数量少且分布偏、标准杂、管理混乱。
材料三 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

铁路网密度

按人口计算

按国土面积计算

总里程【公里】

统计年份

单位

公里/每万人

公里/万平方公里

中国

084

114

91000

2012

美国

555

5383

226427

2007

加拿大

1618

10092

57216

2007

俄罗斯

59

6991

128000

2006

法国

5

53362

29901

2008

德国

44

19173

41896

2008

英国

285

68009

16567

2006

日本

195

48904

23474

2006

印度

063

21251

63327

2007

——引自《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比较中国所处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网的看法。(9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和目的,是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 孤愤 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也是为重振文言小说所作的抗争。
《聊斋志异》中很多篇末缀以 异史氏曰 ,议论横生,表面看是仿 太史公曰 的写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还是把自己的小说当 来看待,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小说家的。

——摘编自蓝翎《聊斋志异》序

附:蒲松龄(1640—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汉族。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
《聊斋志异》距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的兴盛已千年之久,可谓 起文言小说千年之衰
文学作为作家对于生活评价性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社会心理。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你对 文学 史学 关系的理解谈谈蒲松龄的创作情怀。(12分)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宰相匡衡改 郊祀 之议:“……即于云阳(地名)立泰畸(祭天神之处)。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皆非圣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祐。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镐,成王郊于雒邑。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祭祀)之,可见也。

——摘编自《汉书·郊祀志(下)》

材料二 在汉儒刘歆帮助下,王莽根据《周礼》制定了《元始仪》,它既囊括了西汉中期以来泰畸 后土祠及雍地两大祭祀中心的重要祭祀,也涵盖了其他所有祠畤的功能。自元始仪成立,遍布于全国的祠畸就此退出了国家祭祀舞台,长安南北郊成为国家最高祭祀所在地,也是皇帝唯一需要亲临祭祀的场所。

——摘编自田天《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匡衡提议 郊祀 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郊祀 最终取代遍布全国的 祠畸 的社会根源。(6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为什么1911年的革命不能建立西方式的新中国呢?第一是没有共同目标……第二是缺乏政治体制并缺乏人民参与……第三当时所有爱国之士深恐外国干涉……最后一点并且最为重要的是,中华民国向西方借鉴,通过立宪会议和内阁而组织政府的想法,是同中国的政治传统脱节的。

——摘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

材料二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却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

——摘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11年革命不能建立西方式新中国的主要原因。(6分)
(2)举例说明辛亥革命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欧洲各国。(9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4个多月内,占领东北三省并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1937年7月7日夜,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到1945年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华中、华南以及台湾,共26省1500余县市,国土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造成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及战争消耗5600余亿美元。

——摘编自胡德坤《中日战争史》

材料二 日本右翼势力言论:日本自民党 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 会长奥野诚亮宣称: 大东亚战争是自卫战争,日本当时没有侵略意图,虽然曾经与英美交战,但并没有打算侵略亚洲 。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也曾说: 把那场战争说成是侵略战争是错误的。当时日本真心想解放殖民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公然叫嚣: 人们都说日本(在南京)干下大屠杀,但这不正确。这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一直要污损日本的形象 。日本右翼的错误思想和言论导致日本先后三次修改历史教科书,将 侵略 改成 进入 ,把 帝国主义战争 改成 大东亚战争

——摘自王向远《日本右翼言论批判》

(1)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右翼势力言论的核心观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论。(9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孙中山与张謇,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政治家,被誉为 国父 ;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实业家,被尊为 实业之父 。他们均为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
材料一 1895年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说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并提出 天下将沦 ,唯实业和教育 有可救亡图存之理 。1 910年南洋劝业会召开期间,张謇发起劝业研究会,提出振兴实业首推发展棉业和铁业。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民国之后,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以振兴实业,其主要内容为:
(1)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大世界级港口;(2)修筑总共10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3)修筑100万英里长的公路网;(4)整治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4)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5)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6)发展轻重工业和现代农业,规划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的各项实业。

——摘编自马敏《孙中山与张謇实业思想比较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产生的原因。(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