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7.2016届 四川省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9 浏览数:136

一、单选题

1.

周代以 天圆地方 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

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后来,适应这一 需要 的是(  )

A.民贵君轻 B.五德始终 C.知行合一 D.天人感应

3.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 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 佛图户 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4.

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5.

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申明禁约: 禁内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让的公屋)”宋仁宗天圣七年,宋政府又出台政策: 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 据此推断,宋政府力图(  )

A.变革政府职能B.维护市场稳定C.控制城市规模D.防止贫富分化

6.

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提高行政效率B.改变三冗局面C.精简司法机构D.根除官吏贪腐

7.

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 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 。为解决这一 缺陷 ,元代(  )

A.推行土司制度B.建立行省制度C.简化行政层级D.实行省官互迁

8.

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 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 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些措施(  )

A.导致了土地兼并加剧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D.增加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9.

王阳明在主持山东乡试时,引用《论语》中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作为试题。这体现了他(  )

A.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B.传播致良知以提高修养C.借助科举以灌输心学理论D.秉承道统论以维护纲常

10.

清代尚书汪由敦曾说,明代士大夫奏章往往言辞激烈,或指斥皇帝、或弹劾高官,目的多是沽名钓誉,不符合为臣之道。这一观点表明汪氏(  )

A.鼓励清代官员谏诤B.力图维护君主的权威C.反对当时的文字狱D.赞赏明代的清明政治

11.

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对外政策的松动B.文化专制的加强C.朝贡体制的破产D.天朝心态的延续

12.

下图照片是1920年燕京大学学生俱乐部成员合影。
该图能够反映(  )

A.学生服饰已经完全西化B.英美控制中国高等教育C.平等观念在教育上实践D.中国教育的平民化倾向

13.

《轮船招商局章程》中写道, 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倘不能自立,一蹶不可复振。 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体西用论B.有利于船舶业发展C.蕴含了商战的思想D.抨击了官商的勾结

14.

赫德管理下的中国海关按照英国模式运作,廉洁高效、税收累增。恭亲王奕 感叹说: 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 。这反映出(  )

A.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政策B.海关成为中外交往的重要对话渠道C.引进西方模式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D.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的认识出现分化

15.

有学者认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 神圣 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 虚伪 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16.

下图内容摘编自1908年《图画新闻》。
这反映了当时(  )

A.官府任意干涉社会生活B.社会舆论关注男女问题C.媒体报道比较客观公正D.传统观念影响司法判决

17.

孙中山曾提出 耕者有其田 的口号,但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半数以上的土地仍然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事实可以说明(  )

A.国民党联合各阶层进行北伐的必要性B.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实践的必要性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最终形成的可能性D.革命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可能性

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王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 王道乐土 而进行 大东亚圣战 ,以拯救亚洲国家。这些言论是为了(  )

A.在沦陷区推奴化教育B.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C.表达种族主义的诉求D.论证日本民族中心论

19.

读表1,为解决表格所示问题,中国政府(  )
表1 1950—1953年粮食需求量和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

1950

1951

1952

1953

粮食需求量

100

147

228

350

粮食产量

100

117

128

154

(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A.实行统购统销政策B.加速发展工业建设C.全面推行土地改革D.实行全民公私合营

20.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这反映了我国(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B.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C.政府职能管理范围逐步缩小D.积极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

21.

为了对抗国际奥委会,中国和印尼等国1962年倡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得到部分亚非国家的响应。国际奥委会则宣布封杀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新运会最后仅举办了一届。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外交形势逐渐改观B.打开了外交新局面C.外交依然面临困境D.处于完全孤立境地

22.

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 这表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宪政(  )

A.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形成B.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C.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养D.促进了教育体制的完善

23.

罗马法律规定, 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你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 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B.坚持司法公正的原则C.既呆板而又有弹性D.维护贵族利益的宗旨

24.

西塞罗说, 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 。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

A.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B.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D.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教哲学的思辨之繁富与巧密超过中国传统儒学以及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因此,到东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相继崛起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便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新儒学派又从佛学中汲取养料,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相糅合。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相摩相荡,终于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构成 儒释道 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张岱年等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耶稣会士利玛窦发现士大夫在中国具有特别的影响力,乃选择上层路线,注意与官僚、士大夫接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儒学是当时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他还采取 合儒 的传教策略: 知儒教之不可攻破,则附会六经中上帝之说以合于天主,而特攻释氏以求胜。 利氏确立的这些传教策略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传教士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明清鼎革之后,耶稣会迅速与清朝合作,但在遭遇 康熙历狱 ,尤其是礼仪之争后中罗马教廷否决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造成官方的禁教,乾隆以后,天主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渐次式微。

——摘编自邹小站著《西学东渐:迎拒与选择》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佛教在华传播发展的历程其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9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时期佛教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教手段的相似之处,(2分)并简析天主教在华传教结局与佛教相异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6.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政府接受 二十一条 被国人视为奇耻大辱。(1915年)5月9日,北京总商会通电全国各省商会,痛陈 我国民苟欲自列于人类,五月七日之耻,此生此世、我子我孙,誓不一刻相忘!今请自本年五月七日始,我四万万人立此大誓:共奋全力,以助国家。 数日之间,北京总商会的通电在全国各地散发,各主要报章无不一再疾呼 勿忘国耻 !不仅报纸、墙上、商标上、信笺上到处可见 勿忘国耻 四字。一时间,国耻茶壶、国耻花瓶、国耻扇、国耻摄影等,无所不有。另一方面,在此全国群情激愤之时,纪念国耻的活动有时也流于形式:杯箸上刻国耻纪念而花酒照样吃;舞台广告皆书国耻字样而戏照样看;特别是麻将牌刻上国耻纪念后照样打。无怪乎有人叹息道:如此乐不可支,则对国耻其实又 愤于何有

——摘编自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

材料二 表2 国民政府国耻纪念大事表

时间

活动

1928

公布《五九国耻纪念宣传大纲》: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扑灭中国共产党,完成北伐统一中国等口号

1929

公布《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五九、济南、五卅、沙基惨案发生日列入国耻纪念日,规定全国下半旗致哀

1930

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将四个国耻纪念日合并,特意将五九定为国定纪念日,规定停止娱乐宴会,号召各界一齐纪念

1935

公布《修正革命纪念日简明表》:明确了五九纪念日全国一律下半旗,停止娱乐宴会致哀等规定

1938

颁布渝字三五四号令:规7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并列入历书纪念

1940

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决议:将五九纪念并入77日抗战建国纪念日

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概括指出民国时期国耻纪念的特点,(4分)并对国民政府时期国耻纪念活动的变化予以评析。(6分)

27.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时候,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一是 激进—保守 范式,即主张西化、欧化或苏化,认为传统性与现代性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二是 抗拒—调适 模式,即主张以传统去适应、调节和融合现代化,凸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三是 传统的发明 范式,即认为要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赋予源于西方的现代性以一种中国主体的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的生长点。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过程示意图。

——据何爱国《中国现代化思想史》、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结合上图并运用相关史实,对上述任一研究范式进行探讨。(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四、材料阅读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解决财政困难,汉武帝于公元前129年提出了 入物有补官,出货者除罪 。然而富商大贾不愿听从政府号召……故汉武帝又于公元前119年颁布了算缗告缗令(算缗:征收财产税;告缗: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规定: 诸贾人末作、貰贷(高利贷者)、买居邑稽诸物(囤积居奇者)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货币单位),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一算;非吏比者三老、北边骑士,轺车一算,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分)之;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民,敢犯令,没入田僮。 在告缗令贯彻实施之后, 中家大抵皆遇告 ,由当时以严酷著称的杜周负责审理全国告缗案件。其结果正如《汉书·食货志》所云: 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民媮(同愉)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业,而县官以盐铁缗钱之故,用少饶矣。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税收政策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税收政策的影响。(9分)

29.

近代社会的民主理论与实践(15分)
材料 代议政体者,封建之变相。其上置贵族院,非承封建者弗为也……不悟彼之去封建近,而我之去封建远。去封建远者,民皆平等;去封建近者,民有贵族黎庶之分。与效立宪而使民有贵族黎庶之分,不如王者一人秉权于上……美之丁口七千有余万,视震旦(中国)五不当一,其地三千万方里,视清所据疆土四分而三,视震旦本部以倍,然犹众建联州各为宪法,其议员亦无等差高下,然后分布得均耳。震旦不分为联州,多选议召喧呶(争吵),少选议员则与豪右……若一日分为联州,其逖(远)离则愈甚,而南北美之战争将亟见于汉土,于民族主义甚反矣……若就民生主义计之,凡法自上定者,偏于拥护政府;凡法自下定者,偏于拥护富民。今使议院尸其法律,求垄断者,惟恐不周,况肯以土田平均相配……为吾党之念是者,其趋在恢廓民权。民权不借代议以伸,而反因之埽地,他且弗论。君主之国有代议则贵贱不相齿,民主之国有代议则贫富不相齿,横于无阶级中增之阶级,使中国清风素气,因以摧伤,虽得宰制全球,犹弗为也。

——引自章太炎《代议然否论》(190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章太炎关于代议制的主张及其理由。(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章太炎关于代议制的主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