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6.2014—2015学年度 广东省佛山市高二上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2 浏览数:238

一、单选题

1.

苏格拉底主张建立智慧与团结的和谐城邦,柏拉图主张在正义原则指导下,建立以个人灵魂和谐为基础的和谐城邦。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材料观点切合的是(  )

2.

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而接纳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这里的 儒术 指(  )

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B.糅合了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儒学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D.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思想的儒学

3.

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说文解字》中,已有 的名称和解释,这说明(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B.蔡伦的造纸术得到许慎的认同C.许慎所处的时代造纸术已经较为成熟D.蔡伦是中国最早发明造纸术的科学家

4.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上材料体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由平民文学向宫廷文学发展B.由宫廷文学向平民文学发展C.由汉赋向宋词、唐诗、元曲等发展D.由地主阶级文学向农民阶级文学发展

5.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下列与黄宗羲观点相近的是(  )

A.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B.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C.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的心全是天理而没有搀杂人欲,并不是因他无所不知。所以,只是从知识与才能上学圣人,只知道钻研书本,考索名物,比拟形迹,结果是知识愈广,人欲愈滋,才能愈多,天理愈蔽。 下列持此观点的学者是(  )

7.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说: 此时期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此时期是(  )

A.明末清初B.19世纪60—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初

8.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维新派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  ),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括号内的内容是(  )

A.变法,发展资本主义B.革命,发展资本主义C.变法,发展社会主义D.革命,发展社会主义

9.

孙中山曾说: 予之定名 中华民国 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他认为训政是实现民权的必要环节B.包含了对中国国情的一些正确理解C.直接民权的前提是培养国民的民主素养D.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君主专制的色彩

10.

1916年,有人在某报刊上发表文章说: 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作者属于(  )

A.维新派B.马克思主义者C.民主主义者D.洋务派

11.

毛泽东在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表示: 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似乎过早,还要实行一段 新经济政策 ,保留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这个谈话出现在(  )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人民公社化时期C.大跃进 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12.

1979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放开手脚大胆去写—三谈批透极左路线,贯彻 双百 方针》,1956年以来的双百方针得到恢复。下列适合双百方针主旨的口号是(  )

A.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 B.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C.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D.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13.

苏格拉底曾在法庭对审判官说: 人中最高贵者,雅典人,最雄伟、最强大,最以智慧著称之城邦的公民,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钱财,猎取荣誉,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灵的修养,你们不觉得惭愧吗? 。这表明苏格拉底(  )

A.反对民主与法治B.追求智慧和真理
C.认为 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D.追求财富和荣誉

14.

英国学者罗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文化有三个显著特征。下列对两者区别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崇尚民主法治而非专制集权B.中国崇尚宗教信仰而非道德伦理C.西方用科举文士理政而非世袭贵族D.西方用拼音文字而非表意符号书写

15.

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材料中的 此时 是指(  )

A.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B.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C.公元14世纪至公元16世纪D.公元17世纪至公元18世纪

16.

放松教义的控制,准许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地根据《圣经》作出自己的判断。这说明宗教改革的内在要求是(  )

A.取消教会的权威B.变奢侈教会为廉洁教会C.否定君主专制权威D.由外在的权威返回个人的内心信仰

17.

人文精神 即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C.灵魂得救在于心中信仰 D.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18.

19世纪中期, 原来的上帝观念最终彻底被打破,上帝从整个自然中被驱逐出去,代之以永恒的、必然的规律。 作出此贡献的伟大人物是(  )

19.

普朗克说: 知识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们因为自己的无知,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所以将知识这一完整的链条人为地割裂了。 下列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

A.历史的分期是由经济决定的B.历史研究不可能出现一体化趋势C.历史学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D.历史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20.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

A.成为大国推行强权意识和价值观的手段B.折射出西方文明的衰落和复兴C.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D.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

二、材料阅读

21.

(20分)某校高二同学学习历史必修[Ⅲ]后制作如下大事年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

……

……

公元前500

西学东渐、孟子、百家争鸣

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

……

……

1500

明后期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与突破、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东学西渐、欧洲文艺复兴、牛顿经典力学形成

1700

《红楼梦》、京剧形成

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

1800

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思潮兴起

魏源出版《海国图志》

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兴起

社会主义从思潮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850

维新变法思潮空前高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进化论发表、印象主义画派出现、电影产生

1900

中体西用文化思潮、三民主义提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现代主义兴起、量子论提出、相对论形成、电视发明、计算机诞生

……

……

……

问题:
(1)此大事年代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4分)
(2)据大事年代及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初中国启蒙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并从思想方面分析其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如何认识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6分)
(4)综合大事年代内容及以上问题信息,分析大事年代对历史学习的意义。(4分)

22.

(20分) 教育 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者,但为声利之场,而掌其教者,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师生相视漠然如行路之人,间相与言,亦未尝闻之以德行道艺(学问与技能)之实。

——(宋代)教育家朱熹

材料二 注意体育的练习;重视广泛的智力教育;在教学方面注意教学的吸引力,估计到学生的兴趣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倡美育等。

——(法国)教育家拉伯雷(1494—1553)

材料三 1864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改革科举制度,在他的坚持下,清廷陆续开办了外交、军事、西医、电报等学校培养技术人才,并于1872年开始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西式教育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的思想开始摆脱蒙昧状态。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及评析》

(1)据材料一,指出太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朱熹认为改变此种现状的教育观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拉伯雷的教育观。(5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近代教育与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关联。(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信息,谈谈你对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的理解。(4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