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7.2015—2016学年度 四川省德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7 浏览数:180

一、单选题

1.

某条约对中方赔款作如下规定:条约签字后中方交付600万元;其后分三年六次偿付,癸卯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300万元;甲辰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50万元;乙巳年六月和十二月各交付200万元。该条约应该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

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  )

A.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C.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D.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

3.

读图1,图中所示著作可主要用于研究晚清时期的(  )

A.中英关系B.中美关系C.中德关系D.中俄关系

4.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 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这一举措(  )
①有助于推广美国的价值体系 ②客观上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③表明了美国已放弃在华特权 ④充分体现了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5.

为驳斥日本《产经新闻》上关于“(南京)大屠杀是蒋介石的虚构 的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画家李自健的巨幅油画《南京大屠杀》B.日本报纸报道日军在南京展开杀人比赛C.中国拍摄抗战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D.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6.

读图2,图中的毛泽东和朱德正在研究的事情最可能是(  )

A.如何实施渡江作战计划B.如何取得红军长征的胜利C.如何扩展八路军的实力D.如何争取抗美援朝的胜利

7.

读表1,此表作为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可以印证(  ) 
                                                               表1 日军伤亡人数统计表

时间

上海方面

19378

234

1112

1346

1937929日前

2528

9806

12334

19371014日前

3908

15834

19751

1937118日前

9115

31259

40374

(注:表中数据根据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著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整理)

A.敌后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主力B.国共双方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C.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积极抗战D.日军最终未能占领上海及华东地区

8.

读图3,图中三种言论意在强调(  )

A.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B.世界反法西斯形势的危机C.美苏英三国合作的必要D.中国坚持抗战的重要作用

9.

《临时约法》在赋予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的权利时,又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 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其主要用意是(  )

A.照搬美国政治体制B.防止专制独裁再现C.扩大大总统的权力D.推动满清政府破产

10.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最高纲领具体化为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任务,认识到共产主义是 渐次达到 的。中国共产党得到这些认识开始于(  )

A.1922年中共二大B.1927年八七会议C.1935年遵义会议D.1945年中共七大

11.

《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1922年创办的第一份机关刊物。先后随中共中央迁往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发行量最多时近10万份,1927年7月停刊。与《向导》周报兴衰相伴的事件是(  )

A.五四运动B.国民革命C.红军长征D.抗日战争

12.

读图4,下列根据图中的口号概括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

A.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B.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程C.近代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13.

《长征组歌》: 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 这部分歌词反映的史实是(  )

A.四渡赤水河B.召开遵义会议C.飞夺泸定桥D.甘肃会宁会师

14.

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 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 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临时约法》

15.

以下是少儿读物新三字经中的片段, 为大计,方针活,□制度,存□国。九□年,香港归,九□年,澳门回 。依次补全该片段应该填入(  )

A.两、一、七、九B.一、两、五、七C.两、两、七、八D.一、五、七、两

16.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周恩来发表的这段讲话是在(  )

A.1953年中印谈判B.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55年亚非会议D.1971年会见基辛格

17.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等国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关键因素是(  )

A.中苏关系恶化使中国倒向西方国家B.中国重返联合国大会并主导安理会C.中国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分歧消失D.中美关系趋于缓和并向正常化发展

18.

1971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参加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的领导时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我们再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材料表明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重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B.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大C.第三世界的崛起D.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

民主派领袖杰斐逊称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 新版 。这一观点主要基于1787年宪法中(  )

A.带有种族歧视烙印B.确立权力制衡原则C.规定总统权力过大D.没有废除奴隶制度

20.

读表2,表中内容说明这次议会改革(  )
表2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选区调整和各选区议员名额重新分配简表

选区

议席分配

56个不到2000人口的选区

取消111个议席

31个有2000—4000人口的选区

取消32个议席

新兴工业城市选区

获得65个议席源自被取消的选区

北方郡选区

获得65个议席源自被取消的选区

苏格兰和爱尔兰选区

获得13个议席源自被取消的选区

A.有利于扩大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势力B.导致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地位超过了旧贵族C.最终使英国工人阶级获得了充分的选举权D.使英国的政治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地区

21.

读图6,图中著作的部分目录及内容研究的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22.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1917年发生在俄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二者的异同点的概括,正确的有(  )
①斗争对象相同 ②革命动力不同 ③革命性质不同 ④领导力量相同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3.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绽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美国驻苏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一段惊人的论调: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在此强调的是(  )

A.日本法西斯尚未投降,反法西斯使命未完成B.西欧已开始走向联合,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
C.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美苏之争已不可避免D.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领导权

二、材料阅读

24.

沉沦与抗争。(10分)
材料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①②两处的侵华战争名称,(4分)并分别指出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中体现出的进步趋势之一。(2分)

三、开放性试题

25.

辛亥革命。(12分)
材料一 表3 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

作者

标题

①朱荫贵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12

②问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2012

③张翔等

《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基于18951926年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分析》(2011

④关凤利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贡献及其失败教训》(2012

⑤杨丽坤

《论辛亥革命涤荡下的思想现代化》(2013

材料二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 ,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回答:
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2分)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项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9分,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1分)

四、材料阅读

26.

内阁制度。(20分)
材料一 表4 英国责任内阁大事记(部分)

1714  乔治一世即位。

1718年  因语言障碍,乔治一世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1721  乔治一世任命首席财政大臣、议会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政府工作,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

1742  因受下院多次反对,沃波尔被迫辞职,这成为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标志。

1782  英国在北美失败,首相诺斯率内阁成员集体辞职。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1783  乔治三世任命小皮特为首相并组阁。

1784  面对议会的反对,小皮特别出心裁地解散议会,宣布提前大选,并最终在大选中

           获胜。这表明英国责任内阁制继续发展。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那样,在新政府中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度本身。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有人提倡改革内阁 的理由,(2分)并据所学知识,从美国政治制度角度分析美国内阁改革 都未获得成功 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宰相、议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10分)

27.

世界格局。(10分)
材料
请回答: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 从两极到多极 的演变趋势。据此,补充图9中A.B两处相应的事件。(4分)参照图9,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