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0.2016届 河南省周口市高三上期期末抽测调研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36 浏览数:335

一、单选题

1.

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封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 尚贤者,政之本也 ,这二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  )

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2.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 继承和发展 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3.

汉代法律规定,只有年老体衰之牛才可宰杀;唐宋法律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皆在禁杀之列。这一变化表明唐宋时期(  )

A.宰杀耕牛现象严重B.农业经济得到强化C.社会动荡耕牛锐减D.尊重民众宗教禁忌

4.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5.

北宋初期,佃户要迁徙必须由地主书写文字凭证。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有利于(  )

A.地主与佃户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B.地主与佃户之间实现平等C.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完全解除D.缓和地主对农民土地兼并

6.

《元史·百官志》: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据此可知元初的行省是(  )

A.剥夺丞相权力的创新设计B.加强君主权力的重要手段C.削弱中央集权的有效措施D.管辖辽阔地区的正确选择

7.

明代中叶以后,祟尚金钱之风极盛,社会各阶层对商人的态度大生变易,甚至出现许多弃农、弃儒、弃官而祟商的社会规象。据此可知,明代中后期(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贵义贱利观念受到冲击C.程朱理学正统地位动摇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8.

孔子主张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顾炎武提出 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 。顾炎武这一主张(  )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9.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应该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B.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C.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D.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

10.

有人评论当时的情景: 尔本不读书,书与尔何事。尔本不识孔与孟,孔孟于尔亦何病!搜得藏书论担挑,行国厕涃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 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太平天国时期的南京B.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北京C.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D.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

11.

据统计,从1840年至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到16%。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12.

1901年,梁启超提倡以 民族主义 有效抵御外辱;1903年后却只讲 国家思想 而不再提 民族主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梁启超(  )

A.抵制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浪潮B.对外妥协博得列强的好感C.提倡各民族间互相尊重与合作D.宣扬清末新政的平等思想

13.

1907年,呼吁 有仁者起,仗太平(天国)之所志 ;1912年4月,孙中山指出: 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促成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认识变化的因素是(  )

A.民族危机的加深B.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C.中华民国的建立D.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14.

表1是我国1913年—1916年关税收入(单位:关平两)

年份

总额

1913

44668744479

1914

41051658349

1915

39710384686

1916

40672421438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列强迫使北洋政府降低关税B.袁世凯为换取列强支持主动降低关税C.战争导致中外贸易形势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大量进口设备

15.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 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16.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 中国革命猛烈发展,已接近直接革命形势 现在已经是积极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革命政权的时候了。 这一判断(  )

A.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B.完全符合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C.高估了中国的革命形势D.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7.

1937年8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规定:自8月16日起,支取银行、钱庄的活期存款,每户每星期只能提取5%,至多以提取法币150元为限。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稳定全国金融秩序B.为抗战筹措军费C.集中资金发展工业D.为弥补财政赤字

18.

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当时的新中国(  )

A.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B.耳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C.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D.民众对改造积极性高

19.

陈云在中共 八大 上提出,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的重要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陈云的这一认识(  )

A.突破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肯定了过渡时期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促进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D.彻底打破了苏联经济模式对我国束缚

20.

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这表明当时的北京(  )

A.粮食供应紧张B.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C.农业发展缓慢D.居民工资低无钱购买粮食

21.

1955年,万隆会议后,有外电评论说 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 。这主要表现在周恩来(  )

A.提出了 求同存异 主张B.消除了与会各国疑虑和分歧C.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避免了会议偏离正确的轨道

22.

有学者认为,雅典式的民主给欧洲文明播种了一颗很好的种子。这表明雅典民主为近代欧洲(  )

A.民主法治奠定了基础B.提供民主政治的源泉C.多数国家直接所继承D.直接民主提供了借鉴

23.

雅典卫城西侧的普尼克斯山是雅典公民大会召开的地方,该山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露天剧场上,能看到伯里克利向民众发表演讲时的讲台,以及后面的主席团座位。雅典卫城的设计(  )

A.是希腊特色建筑典型代表B.彰显执政官等人的尊严C.便于陪审团监督司法审判D.方便了公民与城邦事务

24.

《十二铜表法》规定:罗马公民的成年儿子在广场、元老院或军营享有 的公权和私权,在家里他仅是 ,任性的父亲可以将他像牛一样随心所欲转让或毁灭。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

A.法律至上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父权至上D.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5.

史学研究者汉斯·巴伦指出 在15世纪90年代初,我们在意大利半岛以外的每一个欧洲国家里都见到了一种类似的情况——人人对意大利心向往之。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意大利(  )

A.复兴了希腊和罗马文化B.产生了宗教改革思想C.传播了近代的启蒙思想D.弘扬了古典人文主义

26.

当代经济史学家非利斯·迪恩估计,英国在1700—1780年之间国家总产出增长了67%。这一时期英国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推动B.光荣革命之后政局稳定C.对外贸易发展D.对外扩张加快殖民掠夺

27.

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名额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各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协调(  )

A.国会与总统之间的矛盾B.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矛盾C.最高法院与国会的矛盾D.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28.

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 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水平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 据此可知(  )

A.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B.苏联比美国的经济体制更为优越C.特殊时期苏联经济模式占有优势D.美国比苏联更注重工业发展效益

29.

1948年4月16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助,该组织在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欧洲16国之间实现了经济与货币合作。这一组织成立(  )

A.有利于欧洲走上联合之路B.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C.实现了法德两国之间和解D.成为联合对抗苏联的工具

30.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日本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的 滞胀 现象,但 滞胀 在西欧表现最为突出。西欧经济 滞胀 最为严重的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水平最高B.国有经济比重大效率低C.经济发展速度缓慢D.政府干预经济程度较低

31.

有学者认为,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主要反映出当今世界(  )

A.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C.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D.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

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然而在21世纪初,一股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示威斗争从发达国家开始向全球扩展。反全球化从发达国家开始主要是由于全球化时代(  )

A.发达国家处于不利地位B.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平台C.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D.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危机

二、材料阅读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初沿袭明制,国于监为中央最高学府。教室分为六堂:率性(高等)、修过、诚心(中等)、正义、崇志、广业(初等),每堂设助教、学正与学录各一人,掌分教肄业之事。平时所习课程,为《四书》《五经》等,其能兼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博览群书者,随资学所诣。日摹晋唐名帖数百字,立有 日课册 。每月有月课一次,三月有季考一次。课考题,皆用《四书五经》文与诏、诰、表、策、论、判。考试成绩,清初首用积分法。坐监期满的学生,成绩特别优异者,可参与廷试,分发为通判、知县与州县佐贰,后因贡途壅滞停止。嘉庆道光以后.监规废弛,监生良莠不齐,遂不为世所重,一般士子趋于科举,都不愿在监读书,住学监生不过百余人。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清史后编》

材料二 1700年,(英国)大学教育的基础仍是传统的人文课程,使学生在神学、法律和医学方面获得较高的修养。一些学者提出热评:大学没有考虑到技术、工程和医学中各种新专业的实际需要,没有鼓励研究工作。18世纪初发生了一些文化,在数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大学成立了天文台、解剑室,甚至成立物理和化学实脸室。担任教席的卓越科学家带进大学的研究工作,也对大学的课程起了影响。最为有利的形势是大学与科学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英国的大学通过一些教授同皇家学会保持了强有力的联系。

——摘编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中、英两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及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大学教育各自对本国产生的影响。(10分)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1 1950—2000年我国主要年份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百分比

112

197

174

194

262

357

497

表1反映了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指出其中一种变化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初年,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造成币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铜钱越来越轻、物价越来越贵的现象日趋严重。同时一些诸侯王和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币大权,积蓄经济力量。景帝在 七国之乱,中认识到令民私铸的后果不仅仅带来经济问题,而且造成严重的政治问题。汉武帝时期, 大兴兵伐匈奴 ,加上皇室用度庞大,使得略有好转的国家财力储备又出现入不敷出的枯竭获态。于是在公元前113年进行币制改革, 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 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五株钱。从而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金钱的流弊,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

——摘编自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作用。(5分)

3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鉴于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刘铭传建议立台湾为行省,得旨允准。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他在台六年,励精图治,功勋卓著。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 窟穴 ,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而大户藉着治安之名趁机敛财招募壮丁, 抗官吏,赋税不以时至 。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后又丈量田亩,视地亩肥瘠订立课赋标准,又创茶盐、金、漾、樟脑之税,台湾府库 始岁入九十万,后至三百万 ,结束了仰赖福建财政支援的历史。刘铭传 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 ,在台 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 。他还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等, 台防益因

——摘编自王树枬《刘铭传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治理台湾的主要举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对台湾发展的作用。(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