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1.2016届 广东省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6 浏览数:236

一、单选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阶层,如《论衡·效力》 所言: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对中国文明形成的贡献不包括(  )

A.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B.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已成为社会常态D.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2.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 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以上言论表明,班固认为财富分布不均的根源在于(  )

A.豪党之徒兼并土地B.社会风气过度奢靡C.徭役负担过于繁重D.权力介入经济过程

3.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 存理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 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4.

下表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B

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

都是官办企业

C

一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

D

同盟会的《民报》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5.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是学者对我国近代某段历史的描述,由此推断(  )

A.该段历史时期是抗日战争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发展C.国共关系处于对峙状态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6.

依据图5判断,在该 五年计划 时期(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B.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7.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8.

18世纪初一位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预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这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他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下列关于这一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千预B.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竭力鼓励出口,控制商品进口D.主张政府对经济实行保护主义

9.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可以征税、征兵、发行纸币、决定军事及外交政策;总统享有行政大权,可以否决国会的立法,还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国会有权调整国际及州际贸易;最高法院可以行使最高审判权。上述这些规定的意图是(  )

A.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B.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C.确立分权制衡的原则D.建立民主自由制度

10.

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造的结果C.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D.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11.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 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
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12.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 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 ,同时指出: 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 材料认为(  )

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二、材料阅读

13.

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了不同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近代英国城乡人口变迁

时间

1750

1800

1850

城市人口(%)

210%

275%

520%

农村人口(%)

790%

7350%

480%

——引自《近代早期英国的圈地运动与制度变迁》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葛剑雄《移民:牵动中国历史棋局的人们》

材料四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2000年即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6分)
(2)归纳材料二的现象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8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5分)

14.

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图10、图11),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12分)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中国古代法制起源较早,在西周时期时已形成的 以德配天 的法制指导思想,老幼犯罪减免刑罚和过失等法律原则。春秋时期,以反对 罪刑擅断 、要求 法布于众 为内容的公布成文法运动勃然兴起,如郑国子产 铸刑书 、邓析著 竹刑 等。战国时期,以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为代表,标志法制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另外,儒家和法家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也都在这一时期内成熟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广泛的影响。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全面确立。在指导思想上,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学派的 法治 重刑 等理论,秦代的法律制度很自然地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例如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在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制有进一步发展。在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前,主要是 汉承秦制 ,就是在秦代留下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局部改造;在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后,在指导思想上接受儒家的理论,使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的政治理论,从此,汉代的法律制度在理论、制度上开始 儒家化 。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以《唐律疏议》的制定完成为标志,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主张被精巧地纳入成文法典之中,同时,中国古代的司法体制、诉讼制度也在此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包括法律制度,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明、清时期,基本法典仍是国家法制的基础。国家法律的基本精神、主体框架,仍然由《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等基本法典确定,但是敕、条例等法律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却发挥着实际而具体的调节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 规定着大原则,而 则从各方面进行补充和小幅度的修正。作为大原则的 相对稳定,较少修改,而起实际作用的附属立法。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开始在中国土地上艰难地生长。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8分)
(2)请指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它有何原则和意义?(7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彼之所长,循而习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自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1875年)

材料二 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扰三代盛时之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卜……三代以前,皆以中国之有道制夷狄之无道。秦汉而后,专以强弱相制,中国强则兼并夷狄,夷狄强则侵凌中国,相与为无道而已。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

——郭嵩焘《使西纪程》(1876年)

材料三 光绪二年(1876年),有位出使英国的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两千年的文明。唆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郭嵩焘关于中西关系的基本认识。(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郭嵩焘的观点。(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