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3.2016届 湖南省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7 浏览数:229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代, 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 天子 自居,但 汤武革命 使周天子感到 天命无常 ,于是提出 顺天应民 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  )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2.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 废六关 (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 妾织蒲 (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 不仁 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3.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 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

4.

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 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 布政使被督抚 一脚踢开 意味着(  )

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5.

存天理,灭人欲 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 下梢。 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6.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7.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 交子 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 ,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

A.有注重其 防伪 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8.

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公民的身份特权B.公民的义务责任C.公共事务的意识D.参政议政的权利

9.

从1888年至1911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进口。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况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这一现象(  )

A.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加强了工业国产品竞争优势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扭转了中国贸易的入超局面

10.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 放弃所不应当放弃 是指(  )
①五口通商 ②协定关税 ③治外法权 ④公使驻京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11.

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  )

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C.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12.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

A.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B.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C.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D.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13.

(2016·河北 五个一名校联盟 高三12月质量监测·29)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孙科、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何香凝、唐生智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他们在这里共作出200多项重要决议,内容涉及整顿交通、金融,处理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 这个政府 是指(  )

A.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D.武汉国民政府

14.

毛泽东说: 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 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  )

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5.

(2011年5月郑州三模28题) 九一八 事变后,蒋介石和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认识到,中国对日抗战是持久战,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淞沪会战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 凡我中国之寸土失地皆洒满吾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血迹,使我世世子孙皆踏此血迹而前进,永久不忘倭寇侵占与惨杀之历史……”。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他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决定蒋介石抗战态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战争的性质B.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正确分析C.国际方面的有利条件D.民族立场

16.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7.

上海从开埠到解放,人口出现过三次增长高潮;同时,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沪人数比例也多次发生变动。其中引起后者变动的主要因素(  )

A.同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相联系B.同西方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相关C.与半殖民地工业发展密切联系D.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18.

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说: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止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所著的《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认为这两本著作的主要意义在于(  )

A.日心说的提出,否定了统治人类思想千年之久的地心说B.标志着近代科学产生
C.对人体结构研究,有利于科学的发展D.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

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

1930

1940

拖拉机

92万台

15667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万台

19万台

玉米摘收机

5万台

11万台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 以工代赈

20.

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 希望 羡慕 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

A.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B.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C.渴望扩大政府职能D.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21.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 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 幸福感 的原因可能是(  )

A.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D.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22.

冷战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数量——特别是导弹的投掷数量,最经常问的问题是 你站在哪一方? 时期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问题是 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 ”据此判断,横线上应填(  )

A.两极格局B.工业化C.多极化D.全球化

23.

推论离不开对史实、史料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日本帝国宪法》: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B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

C

做大中国的朋友圈是对2015年中国外交的生动总结。纵观2015,习近平主席足迹遍布亚、欧、非、美四大洲14个国家,参加9次国际会议,以4月首访巴基斯坦为起点,穿梭访问美英大国、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等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12月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

该材料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二、材料阅读

24.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在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下,所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信念常常压得那些子嗣为艰的人喘不过气来。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从家庭地位讲,多生男孩,将来或读书做官,或出门经商,最起码也可做到在乡里人多势众,不受欺负。而生女孩,下层民众认为女儿将来是人家之人,要倒贴一笔嫁妆费,故称女孩为 赔钱货 。……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汉代人口税中有一种算赋,是15岁至56岁的男女成年人交纳的,每人一算,120钱。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也就是说,你不出嫁,不生育,那么应该生育的子女的人头税就要你来负担。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 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约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英国的工业发明者大多是一线年轻工人,要是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谋生,是不可能有机会作出发明的。有大量的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而这又是人口压力逼出来的。人口压力逼出了英国工业革命。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三 毛泽东 人多力量大 的人口观念在战斗中形成,适应了当时革命战争的需要,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是正确而必需的。……新中国建立至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时期,毛泽东的人口观基本与革命战争时期一致。……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 大跃进 倾错误,毛泽东指导思想中的 唯意志论 被歪曲和过分夸大。在 人定胜天 思想的作用下,毛泽东又再次将 人多力量大 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他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到: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 。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6分)

25.

美军太平洋舰队2015年7月14日宣称,两艘美国军舰对南海 争议水域 完成了首次联合巡航。这是对中国主权特别是海权的的严重挑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1840—1914年)的主要著作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等。马汉的海军理论研究始于1879年,他认为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马汉把海权看作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强调海洋的极端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重大意义,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未来也日益取决于海权。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美国控制中美洲的 大棒政策 就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的。冷战时代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摘编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1)马汉认为海洋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体现在哪里?分析马汉 海权论 诞生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说明 冷战时代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基础 。(6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4分)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 。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 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 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 。陶行知说: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 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 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2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问题的争论。梁启超强调: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孙中山则主张: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 要到那里 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曰中国第一急务》《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探讨国民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说明:可以就材料中某一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