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6.2016届 山东省聊城市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46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B.君主权力至高无上C.宗法观念丧失殆尽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2.

唐诗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诗) 健儿宁都死,壮士耻为儒 (杜甫诗)反映出时风对文事的鄙薄。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却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宋代(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B.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C.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D.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念变化

3.

《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 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 ;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所以上海四邻又有 男纺女织 之说。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4.

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郭嵩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他们迫使官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这反映了当时(  )

A.西学传播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B.崇洋媚外遭到社会鄙视C.新旧思想的冲突此起彼伏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愤慨

5.

1896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成立农工商部。这些措施(  )

A.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B.削弱了地方的财政C.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6.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 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  )

A.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B.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粉碎了日本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企图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7.

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 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 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  )

A.另起炉灶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8.

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  )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有一定自主权B.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质变C.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形成D.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

9.

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这表明苏格拉底(  )

A.推崇理性的力量B.否定神的意志权威C.强调个人主观感受D.反对智者诡辩行为

10.

下表中英国棉纱售价的变化反映出(  )
英国棉纱售价简表(单位:先令/磅)

1786

1790

1800

1807

1830

38

30

95

675

3

A.经济危机发生导致产品滞销B.国内市场饱和激化供求矛盾C.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成本降低D.政府加强调控降低商品价格

11.

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

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12.

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重商主义学派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封建割据的国家是妨碍商业资本的充分发展的。要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家应采取各种干预经济的措施,以增强中央集权国家的实力。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家财富的增长是以国民的普遍富裕为基础的,富裕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者掌握的财富越大,国富,即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就会被越多的生产出来,国家的财富也就不断的扩大。如果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用不足,是社会停滞不进的征候,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就是社会处于急速退步的表现。他还以为,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必须遵循经济的自由原则。为此他提出 任其自由,广其竞争 的原则。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据《国富论》(1776年出版)

材料三 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我们可以看一看极端的情形,假设我们大家把收入全部储蓄起来,完全停止花费,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终我们全部都得饿死。这种惨烈的后果无疑是我们应得的报应,谁叫我们彼此拒绝购买、拒绝互助呢——事实上我们大家正是依靠这些才得以生存的啊!
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同样希望能看到一些宏大的计划付诸实施。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如此巨大的工程需不需要人手呢?那当然不用说了,肯定需要!现在人们靠救济津贴来度日,无事可做,生活郁闷,是不是让他们继续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好些呢?当然不是

——凯恩斯(1931年)

(1)材料一、二中对 国富 的认识有何不同?(12分)亚当·斯密理论的提出有何意义?(4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凯恩斯的基本主张。(2分)为什么说这些主张是缓解经济危机的良方?(4分)
(3)三则材料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分别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什么特征?(3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
中国文化的特征:重和谐与统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注重实用。
西方文化的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推崇理性精神;个人至上。
请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从19世纪以来,土耳其的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是共存的。这种状况是不符合民族主义者的世俗化要求的。根据1924年通过的《教育统一法》,宗教学校被取消,所有的教育机构被教育部接管,公共教育完全成为世俗事务。宗教教育则留给了家庭和乡村的神职人员。宪法中关于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条款在1928年被取消,1930年和1933年,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宗教课程被取消。20年代,初、中、高各级学校的结构和课程还是以19世纪的法国教育为样板。1933年,伊斯坦布尔大学进行重组,在土耳其的很多城市还建立了新大学。凯末儿时期土耳其的人口识字率从1927年的10.6℅提高到了1940年的22℅

——刘云《凯末儿改革中的伊斯兰教》

(1)根据材料,概括凯末儿时期土耳其教育改革的措施及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儿时期土耳其教育改革的作用。(6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处在社会中的人的自由,就是除经人们同意在国家内所建立的立法权以外,不受其他任何立法权的支配;除了立法机关根据对它的委托所制定的法律以外,不受任何意志的统辖或任何法律的约束。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洛克和卢梭都主张订立社会契约,实行民主政治,但是洛克主张人民把自己的权力托付给政府,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而卢梭主张人民主权,他在这一方面还建立了一套人民主权理论,反对代议制和议会制,希望实行直接民主。

——摘编自《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洛克、卢梭关于自由的主张。(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需知识,指出两人自由观念不同的原因。(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洛克、卢梭的思想对本国政治的影响。(6分)

17.

20世纪的战争和和平(15分)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 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到处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瘫痪。但是,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 美国不能为了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考虑到美国。 1920年3月,最后表决时,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国际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尔逊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目的,指出美国总统与参议院之间的主要分歧,并说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在制止国际危机方面 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 的原因。(6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2013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逝世后,各大报刊发表文章对其一生作出亦毁亦誉的评价。《每日电讯报》为撒切尔夫人撰写的讣告说,货币主义、私有化、放松监管、小政府、低税率、削减福利以及自由贸易这些当年撒切尔夫人为扭转英国经济下滑而开出的药方,被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和运用,这些政策已经成为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普遍做法。在英国近现代诸多首相中,只有撒切尔夫人的儿时偶像丘吉尔比她拥有更高的国际声誉。而那些曾受到撒切尔夫人压制的工会、心怀愤懑的矿工却为撒切尔夫人的逝世而欢呼,民调显示英国34℅的人对她持否定看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推行经济改革的背景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夫人受到亦毁亦誉评价的原因。(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