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9.2016届 北京市通州区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摸底考试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28 浏览数:186

一、单选题

1.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有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

A.生态史观B.全球史观C.文明史观D.社会史观

2.

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  )

A.开辟田畴、戮力农业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D.分科取士,加强皇权

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这两种制度 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其中 全新的创造 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5.

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  )
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
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
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
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共有约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代数、几何、地理、艺术、建筑和音乐。……这是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接触。 但最终中国丧失了现代化的机会。究其原因,不包括(  )

A.耶稣会士所做努力的微弱B.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
C.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D.西方宗教文化所具有的侵略性

7.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曾发生过宦官弄权的祸害,但论其程度的深重,要以明代为最甚。其主要原因在于明朝(  )

A.人主昏庸,广置后宫B.依靠宦官与外戚斗争C.皇权加强,废置宰相D.儒生见识鄙陋,奴颜婢膝

8.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谈到: 梨洲不汲汲于致用,而其〈待访录〉所陈之政治理想则为学术中最精彩之一部分,在亡明遗老中殆可首屈一指。 其中 最精彩之一部分 的政治理想是指(  )

A.挑战 重农抑商 传统思想,提出 工商皆本 学说B.反对 家天下 的观念,极力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抨击了科举制度的流弊,提倡 经世致用 的思想D.提出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认为法治是人治的基础

9.

中国在18世纪中叶以前取得成就不包括(  )

A.首屈一指的经济规模B.基于实验的科学革命C.繁华的城市、众多的人口D.领先世界的技术水平

10.

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 同治中兴 。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 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 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B.洋务运动和 中体西用 的思想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11.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提出社会政治进步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从乱世进入升平,小康社会;第二步再由升平世进入太平世,即 大同 世界。这位思想家是(  )

A.康有为B.谭嗣同C.孙中山D.李大钊

12.

1924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这一阶段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包括(  )

A.第一次国共合作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C.八一南昌起义D.北伐战争

13.

某一事变后,中国已不是过去的政治格局了。对抗多年的国共两党,终于公开和解,就达成抗日统一战线开始了谈判。这一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B.七七卢沟桥事变C.西安事变D.蒋介石 庐山谈话

14.

上表是中国与其他新兴工业经济的增长绩效对比图,根据所学,下面解读正确的是(  )
①1950年中国大陆与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不大
②1978年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显著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中国大陆与美国的差距却加大了
两个凡是 的极左路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④1978年前中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环境不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

关于罗马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十二铜表法》的出台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这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②自然法思想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而自然法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
③罗马法规范了私有制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商品经济社会秩序,它在私法领域对后世影响巨大
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既表现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也表现在抽象的法律精神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

观察图一和图二,根据所学,对两幅图解读正确的是(  )
①图一具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图二对欧、亚、非、美、澳五大洲的形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③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可看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7.

14—17世纪古希腊、古罗马的灵感激发了文学、艺术和知识的变革。这场变革从意大利兴起,迅速传遍欧洲,形成传统上所说的(  )

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启蒙运动D.思想革命

18.

如果说天文学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切入点,那么物理学就是近代科学的核心领域,在这一核心领域完成伟大综合的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是(  )

A.《天体运行论》B.《广义相对论的基础》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D.《几何原本》

19.

《英国告别重商主义的启示》一文中写道: 1610—1640年,英国的外贸额增长了十倍……国家财富增长很快,英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C.英国进行殖民贸易和殖民扩张D.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0.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④吸取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1.

亚洲国家中唯一通过自身改革走上现代化之路而避免了殖民地化的国家,其总特点是既保留传统又 脱亚入欧 。这个国家是(  )

A.中国B.日本C.印度D.土耳其

22.

列宁认识到: 在经济战线上……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 导致了这次 严重的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23.

20世纪70年代初,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制。究其原因是(  )
①日本、西欧的崛起 ②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③关贸总协定瓦解 ④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趋势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4.

近代莫奈的《日出·印象》画(图三),呈现出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及鲜明感,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  )

A.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融B.商品经济繁荣,追求个性解放C.近代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影响D.战争的伤害,对现实生活的悲观失望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这是一张1842年法国庆祝铁路开通的海报。1837年,在巴黎至圣日耳曼之间建成了第一条铁路,从而激起了法国的铁路热。几年之间法国出现了33家铁路公司,但有很多最终破产。1842年,颁布了铁路组织法,开始建立了国家铁路系统,由国家监管,私人公司经营。到1850年,法国已有200多公里的铁轨。

——《泰晤士世界历史》

材料二 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则代之于信件、电话、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

——1903年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

材料三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投入大海。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由于地近京畿,引起朝野关注,引发了长达10余年的铁路之争。

——以上材料选自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铁路占40%,但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材料五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蛰居上海,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革命的真理,完成了《建国方略》一书。……其中, 实业计划 部分,包括10方面,主要有:筑10万英里铁路、100万英里公路,修4条运河……,孙中山提出了利用外资等一些重要思想,并指出 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岳麓版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依据材料一,指出法国19世纪中期出现铁路热的原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此时期的经济特征。并回答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请回答: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分析 较之19世纪70、80年代,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 的主要原因。(3分)
(4)材料五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他的这一经济思想有什么特点?(4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蒋介石和他夫人宋美玲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当年的 年度风云人物 的原因(2分)
材料二 1941年12月9日,继美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后,中国政府也发表公告正式对日宣战,同时,又发表公告对德国、意大利宣战。公告说:日本军阀以征服亚洲,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主席 林 森
(2)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什么重要历史事件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公告中强调的什么?为什么?(5分)
材料三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了一项结束战争的诏书,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在经过八年抗战后,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徐中约《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 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 这句话的理解。(4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解读图六(7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当自然哲学陷入困境之后,这就迫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知识的问题。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柏拉图说,善是真和美德源泉;亚里士多德说,至善就是幸福。
(2)古希腊哲学家的探索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进行的?(3分)
(3)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评价梭伦 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8.

从历届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内政的演变。(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我相信在普通法和宪法中各州构成的联邦是永恒存在的。在所有国家政府的基本法中如果没有明确指出这种永恒性,那也暗含着这一点。可以断定,没有一个合法政府为它的基本法规定了终结的期限。不断地执行我们国家宪法明文规定的条款,联邦将会永远存续,这不可能终结,除非是超越宪法本身的某些行为。……最高执政官所拥有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他们从未指定他去确立分裂各州的条款。如果他们要做抉择,他们能够自己去这样做,但与执政官没有什么干系。他的职责是管理他执掌的政府,把政府毫无损害地传递到他的继任者。……在你们的手里,我的同胞,不是在我的手里,握有内战的抉择权。政府不会袭扰你们。你们不会受到攻击,除非你们自己挑衅。你们没有向天发誓去毁坏政府,而我要做一个最严肃的承诺,要去 维持、保卫和支撑它。

——摘自《1861年3月4日林肯就职演说》

材料三
让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不得不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一种莫名其妙、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我相信,在目前危急时刻,大家会再次给予同样的支持。……
我们最大、最基本的任务是让人民投入工作。只要我信行之以智慧和勇气,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这可以部分由政府直接征募完成,就象对待临战的紧要关头一样,但同时,在有了人手的情况下,我们还急需能刺激并重组巨大自然资源的工程。

——摘自《1933年罗斯福首任就职演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华盛顿总统理解的政府职责主要是什么?这一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美国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林肯1861年发表就职演说的历史背景。回答林肯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后的主要功绩是什么?(4分)
(3)从材料三中提炼出的信息是什么?罗斯福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