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4. 江西省九江市2016年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江西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70

一、单选题

1.

以下两则材料均出自司马迁《史记》: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结合汉初史实,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史记》中对汉初商业政策的记载自相矛盾
②抑商侧重于压制商人社会地位
③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④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发展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

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说: 这种思路把知识领域的事情,都归入了人格涵养和心灵境界,于是更加强化了传统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个传统,即学术的终极意义在于 为己 ,因此它也特别影响了中国士人对于形而下的、自然现象世界的无端轻蔑和对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世界的过度崇尚。 此学者论述的应该是(  )

A.孔孟儒学B.老庄道学C.董仲舒儒学D.程朱理学

3.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说: 犁洲有一部怪书,名曰《明夷待访录》。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像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以下各项属于《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议论的是(  )

A.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B.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C.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D.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4.

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 润笔 。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 润笔为生 。材料能说明(  )

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围

5.

下图为北宋 黄庭坚书梧州御制《戒石铭》”碑图,下列有关《戒石铭》说法错误的是(  )
(注:北宋太宗始颁布《戒石铭》,将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十六字刻在石碑上,并诏令立于诸路州县官府,以劝诫百官。其后各朝相沿为制。)

A.体现了 民为国本 的思想B.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思想C.目的在于警醒官员廉洁奉公D.反映理学对吏治的推动作用

6.

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这一城市应是(  )

A.上海B.广州C.南京D.天津

7.

1650年,英吉利共和国发布《航海条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禁止外国商人和拥护斯图亚特王朝的美洲殖民地有任何贸易关系;二、外国商船如无共和国政府的许可证,不得与美洲的英国殖民地通商。以下关于此条例说法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压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B.其颁布有利于工业资本家在海外的扩张C.主要为打击西班牙殖民势力扩张而颁布D.反自由贸易,以保护主义促进国家利益

8.

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  )
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共一大宣言》C.《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9.

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 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10.

1958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未来几年做出估计:虽然会因遇到许多困难而 调整公社体制 ,采取一些 可能会更实际、更符合地方条件 的措施,但中共 肯定会继坚持公社的方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结合人民公社的有关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中情局对人民公社的预估不符合史实B.三年困难后中共被迫放弃了人民公社体制
C.六十年代后公社内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D.1992年深化改革后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

11.

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在会议上积极活动,推动会议成功,提高了国际声誉。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A.会议成功推动美国侵略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B.会议达成和平公约,推动朝鲜战争双方停战
C.中国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D.会议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

12.

古代雅典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雅典城邦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材料体现了雅典哪一价值观念(  )

A.平等自由B.城邦优先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无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 一条鞭 法的税制。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
弗林和吉拉德尔说: 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 价格革命 ”,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

——【德】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材料一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其具体表现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9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 白银货币化 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 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 价格革命 ”?(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妥协 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 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开始实行煤炭工业国有化。1947年8月以后,政府先后依据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在铁路运输、电力、煤气、航空、通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此外,工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如实行免费医疗、教育补助、养老金补助、工伤补助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通货开始稳定,失业率也持续下降,达到了正常水平。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实行的背景。(8分)
(2)概括撒切尔经济政策与二战后经济政策的不同,政策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7分)

16.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第14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21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员;
第22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
第50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60条,大总统对国民之全体负责任

——《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

材料二 在民初政治形势下,恢复总统制并非毫无道理。精通宪法学的古德诺就对改制表示赞赏,认为西方内阁制国家,人民于代议制有长久的经验,但中国却无此经验。此外,内阁制国家多系君主国,创设此制的原因在于世袭君主端拱无为,故须内阁承担责任,中国的情况亦与此不同。新约法变内阁制为总统制,以美国的先例衡量,可谓 共和国之良法 。古氏虽有为袁世凯 御用 的嫌疑,所论却多少考虑了中国 国情 。但因袁世凯和张勋相继上演 复辟 闹剧,不仅君宪政体被彻底否定,以集权行政为特征的总统制也不再被人看好。

——杨天宏《比较宪法学视阈下的民初根本法》

(1)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什么政体?其制定的背景是什么?(6分)
(2)概括材料二中古德诺的观点。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9分)

17.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1928年8月27日,德、美、比、法、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主要内容是:缔结各方 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缔约各方之间 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任何国家只要同意本公约的内容都可加入。该公约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者共计63个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时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包括:战地公约、海上保护、战俘待遇、保护平民等。其中1949年日内瓦第4公约,有159条正文和13个附件,主要内容是: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包括准予全离境,保障未被遣返的平民的基本权利等;禁止破坏不设防的城镇、乡村;禁止杀害、胁迫、虐待和驱逐和平居民;禁止体罚和酷刑;和平居民的人身、家庭、荣誉、财产、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禁止集体惩罚和扣押人质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内瓦公约》体现的主要原则以及与《非战公约》内容的主要区别。(6分)

18.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 妖魔化 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 中学为体 。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 变革 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 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结合材料和史实说明为什么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6分)
(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 中体西用 思想的看法。(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