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4.2016届 浙江省丽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浙江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4 浏览数:128

一、单选题

1.

探究世界,追求美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有的认为 万物于我为一 ,有的提出 天者理也 ,有的主张 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庄子 ②程颢 ③普罗泰戈拉 ④薄伽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 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 ,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有学者指出 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意义 。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  )

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

3.

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下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周公伐纣,灭商建周B.四方臣服,中央集权C.诸侯来朝,履行义务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

4.

《皇明祖训》载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

5.

读下图,从中可以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①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导向 ②一牛挽犁耕作方式的出现
③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发展 ④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的信息,按朝代(汉、魏晋、宋、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江城送别图》、定时炸弹、铜活字、天鹅绒

《神农本草经》、楷书、起绒锦、青瓷器

《兰亭序》、火药、行书、灌钢法

《萍洲可谈》、水转翻车、蔡襄、交子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7.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公共汽车的运行 ②民众观赏电视节目《吉檀迦利》
③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 ④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④

8.

俄罗斯之顽固腐败,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 在此,孙中山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B.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C.推动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D.促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9.

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读下图,同年我国在科教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高考制度的恢复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C.教育 三个面向 的提出D.科教兴国 战略的实施

10.

希特勒在二战初期间极力鼓吹 闪电战 这一新战术的丰功伟绩。与这一新战术运用不符的是(  )

A.德国在进攻波兰中首次使用B.实行 施里芬计划 攻占法国C.实施 巴巴罗萨计划 突袭苏联D.在莫斯科战役中宣告破产

1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 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美国(  )

A.进入高速发展的 新经济 时代B.实行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
C.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D.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慢于同期的西欧日本

12.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 冷战 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B.接受马歇尔计划C.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 小学、大学如何? 曰: 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 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663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

顾炎武《日知录》

1690

洛克《政府论》

1691

王夫之《宋论》

1734

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 小学 大学 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背景。(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有人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是中国版的启蒙运动 ,也有人认为它只是 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14.

中英两国都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 纱荒 ……马克思指出: 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1860年前后,英国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在综合考虑自身国内外形势、来自中国的压力,国际社会的反应以及香港社会的意见四方面因素后,从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对港政策总体上体现了坚持与妥协并存的特点,映射出撒切尔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特征……《中英联合声明》是中英双方在当时情况下所能达成的对各自都是最佳的结果。

——路遥《撒切尔时期英国政府处理香港问题的外交政策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 纱荒 的直接原因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技术发明,并概述棉纺织业技术创新的意义。(9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工业生产、国际金融贸易、殖民体系的角度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并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9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中英两国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