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9. 云南省2016年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24

一、单选题

1.

在甲骨文里, 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2.

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3.

商山武关道 是关中到南阳、襄阳及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的交通动脉,也是汉唐以前物质运输、政治控御、文化沟通的主要通道。五代北宋以后,其地位被从汴京到南襄的 南襄隘道 (南即南阳,襄即襄阳)取代。这一历史现象反映(  )

A.经济重心南移湖广地区B.政治影响交通通道地位C.京杭运河常因战乱荒废D.商业发展决定商路变迁

4.

雍正七年广东继浙江、福建等省后设观风整俗使,其职责为 化导训饬,令风俗人心,渐归醇厚 。雍正八年,广东观风整俗使焦祈年 恶其教乱民,引福建例,凡有天主教堂,严示驱逐,其屋拆毁 。据此可知设立观风整俗使的目的之一是(  )

A.辅助海禁强化管理B.防范因赋税改革而引发农民运动C.整顿吏治端正世风D.处理西学东渐所衍生的矛盾冲突

5.

晚清中国输入进化论思想后,形成了天演进化思潮。后来其倡导者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和平渐进论,反对革命突变,再一种是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说明进化论(  )

A.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B.得到了创新发展完善C.是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D.成为民主革命的理想

6.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 公股 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这些举措(  )

A.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B.加重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C.阻止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的斗争D.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

1944年11月7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会后赫尔利相信 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问,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

A.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B.担心国共矛盾影响统一战线建立C.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D.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8.

中国 一五 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与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 一五 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9.

公元前4世纪古代雅典的将军是职业士兵,大多数将军远离政治或缺乏政治影响力,且经常受雇于外国军队并任首领,这既削弱了他们的公众意识,也未培养出明显更优秀的将才。这说明古代雅典衰落的原因是(  )

A.缺乏优秀军事人才B.将军缺少公众意识C.过分注重军事功能D.政治和军事的割裂

10.

18世纪末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给欧洲和美洲的政治、社会带来巨大的转变,欧美原来的帝国世界被由众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国际社会所取代。这反映了欧美革命(  )

A.改变世界政治格局B.弘扬欧洲启蒙思想C.源于民族国家认同D.导致殖民体系崩溃

11.

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  )
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

年份

1700

1714

1737

1751

1774

1783

1800

吨位单位:万吨

32

44

50

525

84

96

192

A.海上贸易突飞猛进B.成为 世界工厂 C.已经掌控世界市场D.自由经济政策盛行

12.

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 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 此言论(  )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B.肯定 五年计划 试验的价值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 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 中国热 。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
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

——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一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13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四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结合历史事实说明结论的不当之处,并从解读材料方法的角度,简析 不当之处 产生的主要原因。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朝政府总结历代商业发展经验,不断完善坊市制度。政府规定: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政府在各级市场,设 一人,其中在中州以上各级市场还设 一人。市令 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 ,丞为市令副贰。政府对 坊主、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 进行处罚,对坊市有 侵街打墙,接檐造舍 者先处分,再拆毁。
唐律规定: 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仗六十 市及州、县市司知情,各与同罪 。此外,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仗八十。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坊市制度的主要内容。(6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朝的坊市制度。(9 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912年8月,临时参议院公布《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众两院《选举法》等法律文件,对国会选举做了基本规定。根据规定,全国大约有10%的居民,即4000万人拥有选举权,比清末资政院选举的选民人数扩大了20多倍。从12月开始,全国各地进行选举。选民基本上是资本家,官僚和地主等。国民党、共和党等主要政党参与选举。各党政见多较空洞,要么内阁制或总统制,要么炫耀己党或攻击他党。竞选方法或张贴海报宣传,或旅行演说,或控制地方政权以操控选举,或请客送礼买选票。根据选举结果,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13年4月,第一届国会开幕。不少议员问政积极,仅众议院就提出19件弹劾案,173件质问书,涉及政府工作各个方面,先后迫使国务总理赵秉钧、财政总长周学熙辞职。11月,袁世凯政府解散国民党。国会因不足法定开会人数,被迫停止工作。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特点。(8 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的效果。(7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1921年成立的 不再战运动 组织,宣传 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 ,要求和平的呼声上升到了国际政治的具体运作层面,出现了建立战后世界的主张和行动。
1935年夏天,英国有1150万人参加和平投票,其中 赞成全面裁军 的人数占90%以上。11月,英国举行大选,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选举本该以一项重整军备纲领为基础的,但政治家们为了选票,迎合公众要求。时任首相对和平团体说: 我向你们保证,不会有任何大规模的军备。 不再战运动 的领导人在1937年宣称把防止战争的希望建立在 经济绥靖与和解 的基础之上。慕尼黑会议期间,这位领导人打电话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要求他为欧洲和平作出牺牲。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字后回国,此后一段时间里,祝贺这一协定避免了一场战争的信件从英国各地寄到他的办公室,装满了几个大盒子。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和平运动影响的角度,概括这一运动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变化之处,并简述变化的时代背景。(12分)
(2)依据此期英国和平运动,简述你对国家如何维护和平的认识。(3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尼尔斯·玻尔(1885~1962年)出生于哥本哈根,1921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21~1930年间,玻尔真诚邀请来自美国、苏联、日本等17个国家的63位物理学家访学研究所,其中三分之二的不满30岁。他们中有对玻尔理论提出强烈异议的海森堡,也有对玻尔批评从不留情面的泡利。他们两人一组或者多人一组进行开创性地、深入持久地讨论、研究,玻尔最为年长,但非常活跃、乐观,经常和青年们一起背上背包去旅行,很多物理问题和哲学思想的讨论就是在旅途上或在小客栈里进行的。玻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等给量子理论这一深奥的课题带来了光明。二战后,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各人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工作去医治战争的创伤,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虽然事先没有任何约定,但所有的人都为同一种精神所驱使。这种精神就是 哥本哈根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 哥本哈根精神 的主要内容。(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 哥本哈根精神 。(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