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4.2016届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三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37

一、单选题

1.

周代以 天圆地方 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 王在其间,八方来朝。 这表明周代(  )

A.贵贱亲疏观念形成B.天人合一 理念确立C.周王权威渐趋强化D.行政管理制度观念凸显

2.

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 荀子思想色彩 。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

A.孔孟之道在北宋开始成为正统思想B.统治者开始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C.儒家思想的地位并未发生重大变化D.荀子的思想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

3.

自秦朝到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取代其他货币,广为流通。这一转变主要说明(  )

A.长途货运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变革B.资本主义萌芽使白银成为单一货币C.商业繁盛驱动了货币制度的革新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松动

4.

1902年的科举考试共有顺天、浙江、江西等12省开考,其题目如顺天府题 各国选将用兵皆出学校,其要旨若何策 ;浙江试题 各国改用金币始于何时,金价日增其故安在,主之者何人 ……在考试顺序上,将 各国政治艺学策 提升到头两场进行考试。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制变化B.科举制不再重视传统伦理C.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潮流D.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

5.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6.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 空前巨大的意义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C.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D.使民族国家取代了王朝国家

7.

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东亚地图,图中黑、白、灰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一个政权,这幅图最早可能出现于(  )

A.1895年B.1910年C.1932年D.1946年

8.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规定 法勿因私而立 ,第三款规定 授权之狱官或仲裁者,经查决狱讼而取赂者,当诛 ;第八表第十二款规定: 适逢夜盗,杀之无罪。 上述规定?(  )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使境内居民获得了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力C.强调了司法程序的规范性D.使平民获得监督司法和私有财产的权力

9.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认为, 联邦宪法之所以优越,主要原因在于立法者们……敢于要求人们节制自由,因为他们真诚地不想使自由破灭。 这一立法思想主要体现于1787年美国宪法(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民直接选出
C.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且实行三权分立D.建立联邦国家和不纳税的印第安人无选举权

10.

当斯大林在1924年掌权后,便推动了一项急速工业化的计划,目标在于赶超西方的工业化国家。食物在其计划中占有核心地位。这里 核心地位 的实质是指(  )

A.发展个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B.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基础C.发展个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途径D.发展集体农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途径

11.

在福特和卡特总统的关注下,美国国会于1975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确定了平均的燃油经济性标准,要求10年内将油耗标准由13.5英里每加仑提高到27.5英里每加仑。这一法案的通过说明(  )

A.环保政策得到总统的支持B.改变经济形势的现实需要C.美国在冷战格局中处守势D.打击苏联石油出口的手段

12.

下表为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年份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从上表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二战后英美关税普降适应全球化B.30年代大危机导致英美降低关税C.英国加入欧共体后开始降低关税D.重商主义盛行使英国实行零关税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845年秋天,马铃薯晚疫病首次渡过大西洋,袭击了爱尔兰,致使当年农民一无所获。马铃薯在1846年再度绝收,而饥荒持续着。对抗饥饿的办法显然是从国外进口谷物,以缓解爱尔兰的困境。问题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这些进口物品必须被课以沉重的进口税。当时所谓的《谷物法》,便是一场长期论辩的核心。贵族阶层的地主希望保留这些限制谷物进口的法案,而由工业家所领导的反对联盟,则要求废除它们。随着爱尔兰的饥荒造成重大危机,最终马铃薯决定了这场论辩的胜负。经过1846年5月的一场表决,《谷物法》被废除了。

——摘编自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维多利亚王朝早期,当时人们广泛认为中产阶级正在取得胜利。人们说1846年废除《谷物法》削弱了土地贵族政治经济的支柱。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在1850年说: 唯一残留下来的贵族属资产阶级。 作为统治阶级的英国贵族的丧钟真得敲响了么?从长远来看,是没有疑问的。不过在贵族得以延长其统治和以自己的世界观教育其继承者以前,丧钟尚未敲响。权力是和平过渡的,其回报是上流集团的新成员们在时间上给以宽限,并接受贵族的许多价值观念。双方的敌对情绪开始淡化。1846年以后,地主们的利益不再那么明显地与工业或者资本相对立。大地主的收益越来越多地来自铁路、运河、矿山和在城市的财产。英国历史上乐于将新财富并入原有财富的模式,在18世纪晚期被地域上和宗教上孤立的工业财富的爆炸性增长破坏了,这时又完全恢复起来。实业家的孩子允许成为上层阶级一份子的代价是放弃相对孤立的一个世纪里形成的、面向生产的文化。

——摘编自马丁·维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废除《谷物法》的社会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除《谷物法》的历史作用及废除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智慧。(13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比较图1、图2,结合相关史实,从全球角度和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探讨图2所示贸易发展的特点。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虽然17世纪的内战和政治危机让英国尝到了宗教战争的滋味,但它从未陷入德国式的混乱。并且,尽管安立甘成为赢家,但这一宗派从未强大或自信到像其它成功的建制宗教——新教或天主教,通常在大陆上那样通过消除异己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胜利的地步。与单一宗派设法获得近乎垄断地位的天主教和新教国家相比,英国宗教构成的多样化导致了较为宽松的法律和不太严格的执法。除了其他得益之外,这意味着英国人能把他们的不从国教者和少数派变成优良账户,这在欧洲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在成为美国的13个殖民地中,有5个的建立是为了给宗教少数派提供避难所。而宗教派别的兴起创造了一系列本地管辖的私人开办的社团和组织。正式和非正式的商人协会保护共同利益。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印刷的传播与恒常的政治和宗教的不稳定相结合,导致了对当地各事务更广泛的公民参与。

——摘编自沃尔特·拉塞尔·米德《上帝与黄金》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宗教改革对英国产生的历史影响。(9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三民主义理想来源有三:英美民主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苏联革命专政思想。20世纪20年代之前,在孙中山的政治实践中,英、美民主主义占据较大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比较微弱。但随着1917年孙中山政治上的不断遭受挫折,他对英、美民主主义虽继续抱有强烈希望,但同时开始重视中国文化传统,1921年后,孙中山回归传统的痕迹越益明显。孙中山开始相信,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从而 规抚 外来思想才能成为其政治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孙中山又把目光转向新生的苏俄,经过审慎的研究和思考,对苏俄革命经验作出了选择。在政治哲学领域,孙中山把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加以融合,声称 三民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在政治制度领域,孙中山把苏共治国模式移入中国,完善 以党治国 的思想。在政党建设方面,孙中山吸取苏共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经验,使国民党有了新的现代政党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高华《革命年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种思想来源在三民主义完善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第三种思想来源的政治影响。(9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于1941年12月24日。作战双方是中方第九战区司令薛岳所统帅的国民革命军与日方第11军。这次会战,中国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展开防御作战。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在战役指导上,国军方面以夜袭、伏击、侧击、截击等多种方法逐步消耗敌军,消磨锐气,然后再使用优势兵力,施行反击和反包围,对敌方部队予以歼灭。1942年1月4日,中国军队在长沙包围攻城的日十一军。日将阿南惟几仍然错误命令继续攻打长沙,从而在既无援兵又无补给的不利情况下,最终只好强行突围。1月16日,会战以中方胜利结束。
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之后不久,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同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 中印缅战区 最高统帅,次月,蒋中正访问印度全力游说印度加入同盟国阵营,因印度各界受此战中国大胜的影响,最终印度同意加入同盟国。随后,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摘编自《抗日战争史》

(1)结合材料概括第三次长沙会战前中国战场军队的战略态势及胜利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意义。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容闳大事年谱
1828年 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一户贫户家庭
1834年 去澳门一所教会学校上学,兼修中西课程,旋因学校停办,回家务农
1847年 随马礼逊学校校长勃朗赴美,入孟松学校学习。后,考入耶鲁大学
1854年 耶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秋,回国
1859年 到达天京,会故人洪仁玕,提建国七策,不用
1863年 入曾国藩幕,建言改设来复枪厂为机器厂(江南造船厂前身),采纳
1871年 出任出洋局副委员,办理派遣赴美第一批留学生具体事务
1894年 甲午战争爆发,建言张之洞雇佣外国军队偷袭日本本土,不用
1896年 建言清政府兴办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计划皆被盛宣怀破坏
1898年 参与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参与维新,事败后,藏身上海租界
1900年 到新加坡,与康有为、丘逢甲等商讨武装营救光绪帝事宜
1902年 联络美国军事专家荷马·李,计划筹款,训练武装力量,支援中国革命
1910年 介绍孙中山与荷马·李联系,共商推翻清政府计划
1912年 逝世于美国,遗言其子女回国服务

——据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容闳一生的近代化变化轨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容闳一生不断变迁的历史动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