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1. 安徽省马鞍山市2016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86

一、单选题

1.

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郡县关系,当时有 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官僚制度已经建立B.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C.郡下设县已成定制D.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

2.

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 元帝废除盐铁专卖(  )

A.反映了 工商皆本 的思想B.体现了中央决策民主化趋势C.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间断性D.受到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形响

3.

《宋史·选举志一》记载: 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 别头试 的出现(  )

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4.

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1840年前

1894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

141406

118401

47846

146701

棉花

114679

114679

243726

170113

粮食

1553330

1553330

3725000

3705420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A.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B.中国商品日益卷入世界市场C.中国商品国际份额激增D.工业革命引领中国经济增长

5.

魏源的《海国图志》: 今西方各国,最奇巧有益之事,乃是火蒸水气舟车所动之机关,其势若大风之无可当也……盖水一分煮到极沸,则变为气,须千分百分之地,才可容载之……今以蒸水之气,感动机关,即是此理也。 据此表述正确的是(  )

A.体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爱国思想B.少量国人已经开始关注蒸汽机运行原理
C.此时中国地主阶级对西方科技尚不认同D.说明蒸汽机开始在国内获得推广与使用

6.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参政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等团体。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报刊业的发展B.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C.封建正统思想的动摇D.妇女群体关注革命形势

7.

1938年6月29日,内迁武汉的工厂开始向西南、西北地区拆迁。同时,国民政府下令拆迁武汉当地的工厂。据统计,到1940年底,内迁的民营厂矿共计639家……”材料反映了(  )

A.西部已经成为经济中心B.官僚资本阻碍民族资本发展C.国民政府决心持久抗战D.国民政府加大对西部的管理

8.

我国户均土地规模从1986年9.2亩下降为1997年的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B.已经不适应农村地多人少的现实C.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9.

罗马法最初采取的是概括继承,即继承人要总括地继承被继承人的一切财物和财产上的一切权利义务。后罗马法逐步废除了概括继承制度,赋予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债务仅以其遗产为限负清偿责任的权利,罗马继承制度的变革(  )

A.保护了继承人的利益B.缩小了继承人的范围C.强化了继承人的义务D.制约了继承人的权利

10.

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纪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 这个时代(  )

A.西方早期人文精神开始萌发B.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C.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起步D.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广泛确立

11.

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 这实质上说明(  )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B.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C.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D.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12.

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古希腊人的 自由 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征服自然之后,如何在城郊生活中追求自由成为了希猎人的关注点。在雅典,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应运而生。改革后的雅典公民更珍视自由,宁愿 在民主热门制度下受贫困。也比在贵族专权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好 。此外由于氏族血缘关系逐步消亡,个人需通过努力,方能获得幸福。这种变化又使雅典人认识到个体存在的价值,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判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能 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而不受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 。这样的自由,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就开始大胆的表达了。

——摘编自复旦大学易兰《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材料二 就总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 自由 是被从否定意义上来理解和定位的,即一种与正统思想和正式制度相反的个体态度或行为,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这导致了传统自由思想的内向化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心性自由思想,即一个人在人际之外、规矩之外、制度之外的自在自得。胡适认为,这种 自由 只来达到内心的自我安慰,而始终没有认识到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所以和现代自由所强调的权利、机会与能力的统一相比,心性自由是一种束缚的、空想的、形式的自由。

——摘编自寇东亮《中国传统自由概念与心性自由的思想辩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作者观点,并结合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9分)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古希腊与古代中国 自由 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社会因素(1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馆官员T·T·梅多斯,根据第一手观察资料做出如下解释:
中华民族作为同一个民族,其历史空前悠久,人口不断增长……其真正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信条和一种制度……这三个信条是:
(1)必须靠道义的作用而不是靠物质力量来治国。
(2)让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妥善治理国家所必需的。
(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肆意放纵自己,从而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废黜这样的君主。
一种制度是:
公职竞争考试的制度(科举制)……

——斯堪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可在题中四个要素中任选两点进行评析)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为加强对基层人民的控制,户籍制度形成。秦代推广至全国范围,但其军事化强制与集中的特点,使户籍制度难以适应应经济的发展。汉高祖命萧何在秦代基础之上进行改革。每年八月,各地由夫 案户比民,阅其貌以脸老小之实。 对民户家庭成员情况及财产状况进行登记,再将户籍逐级上报至县郡户曹(椽)吏,并接受上级政府和朝廷大司马的检查。并设《户律》行 舍匿之法 ,禁止随意迁徙, 王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

——摘编自王成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户籍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初户籍制度改革对政府的作用。(9分)

16.

【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人类在社会和国家产生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人人都可以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没有一个人享有支配另一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的专断权力,国家最高权,也不能超出此种限度……财产权先于国家而产生是不可转让的,是合乎理性和生存所必需的权力,政治参与的基础是财产,而且主要是地产……由有产者的少数派控制的政体,才是最适于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的政体。

——编自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天斌权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其中包括了所有智能上的权利,或是思想上的权利,还包括所有那些不妨害别人的天斌权利而为个人自己谋求安乐的权利。自由乃人性的产物,任何将自由人变成畜牲般的奴隶是违反人道和正义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股东,都有权支取股本,因此不能屈从个人,只能服从法律,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应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摘编自托马斯·潘恩《人权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洛克与潘恩思想的异同。(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恩的思想对美国民主进程的推动作用。(6分)

17.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37年胡适出使美国,应邀于旧金山哥伦比亚广播电台做《中国处在目前危机中时美国的期望》的演讲: 虽然对于贵国人民冀求置身战争之外的愿望我是完全的同情,可是我不免有这个想法:那就是对方消极的娞靖主义而没有建设性的和平政策为后质,绝对不足以保障列位所深深希望的和平。中国对美国所期望的—是一个国际和平与正义、实际与积极的领导者,一个阻止战争,遇制侵略。与世界上民主国家合作的策划,促成集体安全,使得这个租界至少可使人类能安全居住的领导者……”此后的几年中,他四处演说,以唤起美国民众时中国的同情,并以正义力量介入战争。
史学家余英时评论说: 这至少说明,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一大威胁。可以想象,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国务院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交谈,也必然强调与日本谈判并不可持,因为它绝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坚持的看法。无论如何,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利的破裂,与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是有关系的。

——摘编自岳南著《南渡北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美国 置身战争之外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在美国外交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9分)

18.

【中外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自嘉靖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贵,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明神宗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力推 考成法 ,其主要方针是 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 。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六部和都察院(官署名,明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薄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明官制,全名六科给呈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最后一本呈内阁。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薄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薄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明神宗实录》说: 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 。《明史》则评价说,官场上下 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摘编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考成法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考成法的基本特点并加以评析。(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