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1.2016届 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223

一、单选题

1.

唐、宋两代都曾规定: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重树儒学地位B.抑制商业发展C.缓和社会矛盾D.保护宗族制度

2.

学者江晓原指出, 古人之所以热衷于虚构或牵合天象记录,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天象记录可以直接为具体的政治措施提供帮助。 其思想依据是(  )

A.三纲五常B.敬天保民C.天人感应D.格物致知

3.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 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 矫诏 ,依律应判处死刑。 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明代(  )

A.君权至上B.法律严酷C.等级森严D.伦理治国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使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另一些人想在社会之外,找到属于个人的内心平静。下列属于 另一些人 的主张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D.天下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5.

据说袁世凯登基前,每次洗浴之后,就往浴池里扔几片大鱼鳞。仆人们看见后说是龙鳞,看来袁世凯是真龙转世。消息传到社会上,很多人信以为真。这反映了当时(  )

A.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B.复辟帝制社会基础广泛C.君权神授说影响深远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

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 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7.

一般认为, 七七事变 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但直到1941年底,国民政府才正式对日宣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军事实力一直未能实现对日逆转B.政府长期奉行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C.国内亲日派力量对日本一直心存幻想D.苦撑待变 等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8.

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二十五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9.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城邦与中国东周时期各诸侯国相比,其相似之处是(  )

A.为适应商业发展而兴起B.实行了居民集体统治制度C.都采用了直接民主制度D.享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

10.

1787年,美国政治家约翰·杰伊说: 一个引起战争可能性更小的全国性政府,相比几个规模更小、不安全因素更多的成员国政府来说,显然最有利于民族的安全。 这表明约翰·杰伊认为(  )

A.联邦政府更利于维护国内和平B.联邦政府享有对外宣战的权利C.邦联制政府无法抵御外来侵略D.独立战争加剧邦联体制的解体

11.

二战后, 英国病 日益成为困扰英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恶疾。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11年的努力, 英国病 基本治愈。依据所学推理下列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内容的是(  )

A.扩大 福利国家 规模B.推动英国加入欧共体C.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进口D.提高国有企业的比例

12.

有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发生了三个根本性变化——冷战的结束、货币权力的分散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促成这些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B.经济全球化发展C.欧洲联盟的建立D.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战后初期,在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美国不遗余力地援助西欧和日本,实行援助与管制相挂钩的政策。
60年代后期,美国调整了对盟国的政策,提出 与其援助,不如贸易 的方针:即美国对盟国的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不再推行美国单方面的优惠政策。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 巴统中国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宗旨是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禁运货单有4类。其中,I类货单为绝对禁运者,如武器和原子能物质;IV类货单中国禁单,即对中国贸易的特别禁单,该禁单所包括的项目比苏联和东欧国家所适用的国际禁单项目多500余种。
1953年美国的NSC152号文件承认,从长远来看, 多年 国家安全管制 并不能严重损害苏联集团经济的发展,反而使美国每年经济损失120多亿美元。 而美国遏制中国的代价是 美国政府不仅每年要付出4000—7500万美元的经济代价,美中对抗持续下去的结果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难以估量的政治代价

——摘编自于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52号文件的形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对盟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统禁运政策的特点及影响。(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国服装文明中心变迁历程一览

时间

服饰文明中心

服饰特征

魏晋隋

洛阳

门市齐正,卑高如一,环货充积,人物华盛,时诸行铺,竞崇侈丽服饰风尚随意,褒衣博带,呈现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子。

西安

长安

东市西市,西市诸行设大衣行、杂货行、绢行、衣肆等二百多行服饰风尚开放,以袒胸为时尚,中性化着装得到社会认可,胡服比较流行。

南宋

杭州

临安

手工作坊和店铺林立,四百四十行,万物所聚,其中与时尚相关的行市有估衣市、衣绢市、丝绵市等,服饰及首饰都十分精美。

明清

苏州

城市分东、西两部分,其中东半城丝炽业等手工业发达,《姑苏繁华图》绘有关于衣服、鞋帽、手巾业等14家,其流行服饰专称为苏样

近现代

上海

作为全国的时尚中心,服装业发展迅速,至1944年的统计数据是,上海市老闸、黄埔与新城区辖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派

——整理自张竞琼《服装文明中心的地域流变》

材料二 在未来的书林中,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们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

——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装文明中心变迁的特点。(6分)
(2)选择材料一中任意两个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二观点的合理性。(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加剧, 改制 呼声高涨。王莽代汉创立 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莽曰: 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老弱病残)咸出,而豪民侵陵(凌),分田劫假(勒索地租)。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今更名天下田日 王田 ,奴婢曰 私属 ,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据《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土地改革的目的和内容。(9分)
(2)王莽的土地改革和其他改革措施一样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6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当年召开制宪国大。经各方协商,决定原选举的1200名代表继续有效,取消当然代表及指定代表,增加台湾、东北收复区代表150名,各党派及社会贤达代表700名,总计2050名。各党派代表经分配后,由各党派自行提出,计国民党220名,共产党190名,民盟120名,中国青年党100名,社会贤达70名。
1946年11月15日,制宪国民大会在中国共产党缺席,但制宪国大代表仍超过法定人数的情况下於南京召开。中共和民盟拒绝参加,并宣布将参加国大的中国民社党开除出盟;一些民社党人员,如梁漱溟等也退出该党。

——摘编自杨天石《1946年的政协会议为什么功败垂成》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制宪国大最初代表名额分配的特点及其成因。(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制宪国大此种结局的原因。(6分)

17.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对于……大西洋宪章内所载宗旨与原则的共同方案业已表示赞同。……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加入
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签字(签字国含美、英、苏、中等26国)于华盛顿。

——《联合国家宣言》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背景。(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9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西汉武帝一朝共13位丞相,其中9人获罪或免职或被杀或自杀,仅公孙弘等四人在任上善终。
材料 “(武帝)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此文为公孙弘参加太常组织的对策文章,被排在最后,汉武帝却拔其为第一。)
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在朝廷上和皇帝当面争论)。……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通 )其约以顺上指(通 )。
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竞报其过。

——摘编自(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兄宽传》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你对公孙弘的认识。(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孙弘得以重用的时代背景。(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