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1.2016届 陕西省汉中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陕西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9 浏览数:115

一、单选题

1.

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下列观点客观上反映法治内涵的是(  )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C.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D.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

2.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 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3.

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

A.王权演变B.教权演变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D.经济演变

二、材料阅读

4.

社会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6~18世纪,英国形成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 看不见的手 。1776年,他的《国富论》的出版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高峰。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国内出现了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国外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于20世纪初期形成重重危机。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危机的时代,英国经济政策 重返 国家干预,形成第二次大变革。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 权力与资本 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 重返 自由经济,即 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现代英国四次经济政策变革的主要原因。(13分)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 中止市场 !但 中止市场 又不是 消灭市场 ,需要的是一种能够 控制 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影响。(12分)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海权思想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洋由天堑变为通道,不再具有不可逾越性;二是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从海洋而来。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敌人主要是来自海上的西洋诸国,由此催生了海防思想的形成,体现在以近代海军作为防御手段。林则徐、魏源最早提出建立西式海军以防御海上的入侵。林则徐认为 剿夷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 。林、魏的主张被左宗棠、李鸿章等继承。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清朝在甲午战争前完成了西式海军的创建。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也注意到海权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时人论曰: 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而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 晚清民国官方也对海军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光绪二十八年(1902)政务处奏称: 海军实为立国之要,平时巡阅洋面,保护商税 。但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扩张性和弱肉强食的强权特质并未在中国落地生根,清政府虽大倡创建海军,但其着眼点只是近海防御和本土防御,如姚锡光在《拟就现有兵轮暂编江海经制舰队说帖》中所言: 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坐失。 言下之意,建设海军的目的仍是防卫沿海省份。

——摘编自高月《近代中国海权思想浅析》

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 为主题,对材料三进行解读。(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了《法币政策实施办法》,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救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的银行钞票仍准照常行使.但以现行流通总额为限,不得增发,由财政部逐渐以中央银行钞票收回;设立发行准备委员会,管理纸币发行的准备金;有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等,交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指定三行兑换法币;旧有以银币订立的契约,到期日概以法币结算收付;为稳定汇价,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为确保《布告》的实施,财政部又陆续颁布了一批其他条文作为实行法币政策的补充。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有:组织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规定定兑换法币办法。接收发行集中现银办法、规定新辅币条例、规定统一公债充足准备金办法、增加法币保障等。1936年1月20日迫于蒋介石的压力,财政部又规定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 与法币同样行使。

——《南京国民政府历次生要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出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特征。(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国民政府法币改革带来的有益启示。(6分)

7.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代表作。该书认为国家是人民协商的结果,人民有权掌握国家政权,法律是共同意志的表现,人民的主权是不能出卖、让渡和分割的;指出人民的意志是主权者,政府是共同意志的执行者,为了防止行政权以私人的意志篡夺人民的意志,人民必须定期召集大会进行监督。《民约论》思想宣示了一个原则: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这是天赋的权利。国家则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

——摘编自《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材料二 1762年《民约论》一出版即遭禁止,卢梭被迫逃往瑞士。但他的民主理论很快风靡世界。一个多世纪后,《社会契约论》来到了近代中国,国人从卢梭著作中得到的最大启迪是,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如果罪恶政府限制人民的天赋自由,人民应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这样的政府,恢复其天赋自由。

——据《〈社会契约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历史地位》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 协议 所指代的内容,并对其作简要分析。(7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梭《民约论》的影响。(8分)

8.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了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
苏美英法对德分区占领。在苏占区,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消除法西斯势力,铲除军国主义,实行民主化和非军国主义化的措施,使苏占区经济逐渐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美国试图扶植德国,借助其物力、人力和战略地位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尽可能对纳粹战犯从轻发落,并积极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英国延续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考虑自身实力,基本上追随美国,同意与美占区合并。法国在70年中3次受德国之害,对德国的东山再起最为警惕。1947年3、4月间,美法两国同意法国对萨尔区实行经济合并的要求,从而换取了法国在对德问题上的逐步合作,法国对德政策发生了转折,最终实现了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对德处置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对德的处置给德国带来的影响。(9分)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陈嘉庚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1923年他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他组织 山东惨祸筹赈会 ,担任会长,第一次把华侨抗日力量团结起来,陆续筹款130万余元。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华侨大会,通过致电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要求履行国际条约:制止日本发动罪恶的战争。1932年一·二八上海十九路军抗战,陈嘉庚发动华侨捐款支援。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8月15日,陈嘉庚在新加坡侨民大会上慷慨陈词,指出当前祖国面临亡国亡族的威胁,海外侨胞作为国民一分子,应该见危拯救,出钱出力,表明自己的真正爱国心。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陈嘉庚的主要抗日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嘉庚的抗日爱国行为。(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