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3.2016届 四川省广元市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1 浏览数:120

一、单选题

1.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  )

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D.规范 和而不同 的秩序

2.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 三纲五常 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 理性 的生活秩序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 天理 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 慎思明辨

3.

1937年年底,《时代周刊》将1937年的年度人物选定为蒋介石,而不是连任的总统罗斯福或新登基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理由则是, 中国近代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即白种人的负担将由一个更愿意承担的日本接过去。 《时代周刊》这一反映了(  )

A.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蒋介石主持抗战大局的认可B.美日远东格局的改变将直接决定于国民政府的态度
C.美国对中国已经开始的全中华民族抗战持悲观态度D.美国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 积极进取 持赞赏态度

4.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在T 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5.

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同之处。图5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

A.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B.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C.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D.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二、材料阅读

6.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共同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这是一个新兴经济体的货币首次作为储备货币、这也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一个改革和推动其包容性提升的机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到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的大量流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解决 特里芬难题 的措施,计分析该措施实施的背景和影响。(13分)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晚清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1901129,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1867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46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综合比较中英两国政治改革,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12分。要求:所指不同之处要明确;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成立了教育部。《民国教育部官职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会章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和制度,对清末教育作了一些重大改革。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 壬子学制 ,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 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 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7分)

9.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而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仍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摘自《人权宣言》1789年

材料二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从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寸失业的保障 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 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 从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 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科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摘自《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把解决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国到温饱和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依法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了)妇女、儿童权利的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特殊保护。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五十年》,200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人权宜言》与《世界人权宜言》的异同,并指出其原因。(11分)
(2)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人权观的特点。(4分)

10.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关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关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 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 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1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及其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 博学鸿儒科 ,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 待诏金马 ,无异于 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 以礼敦请 ,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7分)
(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 ,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