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4. 广东省揭阳市2016年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56

一、单选题

1.

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 义合 ,所谓 从道不从君 ,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 封侯拜相 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 《史记》载: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反映了(  )

A.儒学在民间成为 显学 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

顾炎武在《郡县论九篇》中对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进行比较,认为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提出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近代西方创立的政治制度哪一个最接近顾炎武的设想(  )

A.君主立宪制B.民主共和制C.联邦制D.议会内阁制

3.

1839年林则徐曾拟就给英国国王的照会一件,称: 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 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 ,如果中国停止出口,则 夷人何以为生 ,所以夷人应感谢天朝的恩德。照会最后说: 我天朝君临万国,……然不忍不教而诛 ,要英王 诘奸除慝,益昭恭顺之忱,共享太平之福。 材料反映(  )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B.林则徐深谙外交策略,对敌国恩威并施
C.林则徐浮华虚伪,虚骄自大D.林则徐天朝上国观念浓厚,对世界了解不多

4.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 理藩院 总理衙门 外务部 的演变。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5.

近代某一报刊创刊号卷首载有墨子画像,称之为 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与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卢梭(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并列。这一报刊内容体现了哪一政治派别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  )

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共产党

6.

在毛泽东同志人生革命征程中,留下许多壮丽诗篇,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与上面诗句反映同一历史内容的有(  )

A.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B.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C.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7.

请观察下面图中1968-1971年的曲线,当时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文化大革命 全面内乱,经济衰退B.欧美经济 滞涨 ,影响上海商品出口
C.国家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D.上海经济转型升级,增长速度放缓

8.

某学者指出,雅典民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 在超出个人知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上做决策 。与这一 错误 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个人决策B.直接参政C.公民意识D.法律至上

9.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认为 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抨击了葡萄牙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B.抨击 海上马车夫 荷兰对海洋航线和贸易的垄断
C.抨击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破坏海上自由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0.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 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 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 因为 所以 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D.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

11.

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材料中所说的 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是指(  )

A.经济全球化趋势B.区域集团化趋势C.政治多极化趋势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2.

在20世纪,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主要的世界革命者的角色。(  )是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  )则是首先抢占道义制高点,充当意识形态挑战者,与此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这两个国家分别是(  )

A.美国和苏俄B.德国和苏俄C.德国和美国D.苏俄和中国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一个民族或国度的文化系统要生生不息,昌盛繁荣,就必须不断实现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否则有可能衰落甚至灭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 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徐光启

材料二 宁可使中夏(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清初学者杨光先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的精英们普遍地倾向对西方文化的热情学习,又普遍地对民族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与否定。但在20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却出现一个中国文化人较为普遍地回归民族传统的时段,国学复兴运动兴起。 中医 改称 国医 ,京剧改称 国剧 武艺 改称为 国术 等等,就在这个时期。
请回答:
(1)中国唐宋文化博大精深,高度繁荣,达到古代文化最高峰。请举一典型史实说明唐宋时期是如何实现文化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的。(3分)
(2)材料一中,徐光启是针对哪种历史现象提出这些观点的?(2分)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态?(2分)结合史实分析徐光启这种中西文化观形成的原因。(6分)
(3)材料二中的思想与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相同?(2分)近代中国人是如何逐渐冲破其思想束缚的?(6分)
(4)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国学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任答两点4分)

14.

下面是关于中国历代帝王庙的材料,阅读回答问题。(12分)
历代帝王庙由明太祖初建于南京,嘉靖帝再建于北京,得到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位皇帝的特别关注。明清皇帝的话语权与导向性,决定着历代帝王庙的发展走势。
朱元璋在南京创建历代帝王庙,入祀三皇五帝和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和元世祖。秦始皇、晋武帝和隋文帝,因为所谓的功德有愧没有入祀。
1532年嘉靖帝在北京新建历代帝王庙。罢祀元世祖忽必烈,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清初历代帝王庙,具有过渡性。一是增祀明太祖与崇祯帝;二是借恢复对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之机,增加 偏安之国 的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和元太祖入祀。
1721年康熙谕旨, 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 。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历代帝王庙入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达188位,包括 偏安之国 的昭烈帝刘备,北魏道武帝、太武帝,辽金帝王,后周世宗柴荣,明建文帝等。但将对亡国负有重责的东汉桓、灵二帝,明朝万历、泰昌、天启三帝撤出罢祀。
无帝王入祀历代帝王庙的朝代有:秦朝、魏吴、西晋、十六国、宋齐梁陈(无开国皇帝入祀)、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五代十国等。
请从入祀帝王的变化归纳概括历代帝王庙祭祀体系发展演变的特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历代帝王庙的历史价值。(4分)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是普鲁士统治集团基于对周边战略环境的正确认识,为赢得军事优势,以武力统一德国而主动进行的。这次改革是对19世纪初沙恩霍斯特等人以拿破仑的军事体系为蓝本重建的普军,进行一次大规模改造和完善,使军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指挥方式和指挥体制适应了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从而把普军的正规化现代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次军事改革的成功,对普鲁士1864年对丹麦、1866年对奥地利、1870—1871年对法国战争的胜利,起着重大的作用;进而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结束了德国持续许多世纪的分崩离析的局面,实现了德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统一。改革的成功使普军成为许多国家军队效仿的榜样。

——摘编自程广生《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中期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历史影响。(7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现时方生之问题,既扰世界之平和,必便更造文明之新政府,……改良满洲往日专制政体,变为中国共和之政体。……盖以美为日本文明先导,为基督教之国民,为他日我新政府之师范,殆犹于拉花热德其人者乎(按即助美独立之法国义士)。吾谨为中国民族祷也!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年撰写于纽约)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 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已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辩,而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作评价。(8分)
(2)结合史实评析材料二中学者的观点。(7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出现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的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的殖民主义列强空前地衰落,同样重要的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情绪在诸帝国国内得到发展。
此外,战后的两个头等强国美国和苏联对在损害战败的敌人和被削弱的盟国的情况下获取海外殖民地并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也有助于殖民地革命。
由于日本人以 亚洲人的亚洲 为口号,进行宣传,所以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基础也遭到了破坏。当日本人最后被迫交出他们的占领地时,他们故意将武器留给当地的民族主义组织,从而尽可能地使西方的统治难以恢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动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最后,如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不仅受到了某些地区的战争造成的穷困和苦难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亚非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7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戴高乐1890年出生在法国北部诺尔省的里尔,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陆军学校,毕业后从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受伤被俘,直到1918年德国投降才获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国防政府决定向德国投降,戴高乐离开法国前往英国组织抵抗,领导 自由法国 运动,1944年出任法国临时政府首脑,指挥军队加入盟军,为解放法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二战后戴高乐担任新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戴高乐在任期间,努力向美国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并要求北约撤走所有在法国领土上的军事设施;他认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积极加强法德合作,1963年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签署《爱丽舍宫条约》,标志两国实现了真正的谅解;提倡东西方 缓和与合作 ,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1964年,戴高乐毅然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历史性决策,在中法之间同时也在中国同西方世界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实行非殖民化政策,卸掉殖民战争的重负,加快经济的发展,法国迎来战后经济发展的10年黄金时代。1970年戴高乐去世,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宣布: 戴高乐死了,法国变成了寡妇!

——据肖德甫《大国法则》整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谈一谈对 戴高乐死了,法国变成了寡妇 这句话的理解。(7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戴高乐在任总统时施政的主要因素。(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