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价格制定机制的演变印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说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在我国,还存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
“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
——《毛泽东文选》第七卷(1957年)
材料二 1985年以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指导性价和市场价所占比重占到70%以上,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52%,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占到37%左右。
——李凤瑞、万国庆《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三 全国抽样调查12个钢厂的自销率与产量增长率 单位:%
钢厂 |
自销率 |
平均自销率 |
产量增长率 |
平均产量增长率 |
排名前6位 |
0~7.8 |
2.96 |
-10.98~5.80 |
-9.32 |
排名后6位 |
10~34 |
18.78 |
2.30~69.73 |
14.38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调查研究组《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1985年10月) 上世纪80年代因为改革进展太慢,于是给寻租活动形成了很大空间。物资分配体制和物资价格的双轨制,使得
“官倒
”通过倒买倒卖能够从中获利。当时生产资料、物资是双轨制,一部分是计划调拨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市场的。计划调拨的部分是计划价格,通过市场的是市场价格,在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两个价格就拉得很大。
——吴敬琏《政府与市场》
材料四 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在供给侧,都在企业和市场侧,市场中的企业是提升技术的主体,市场中的企业和微观经济单位是资源组织方式的创新主体。供给侧根本不需要管理,而且想管也管不了。如果生产能力确实改进而提高,供给将自动创造需求。新技术、新产品必然有新的需求与之对应,就像一款新上市的智能手机,价格高出其它手机几倍,还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否则就不是创新了,需求不足的现象只发生在旧产品的能力扩张上。换言之,过剩产能的实质是创新能力的欠缺。
——许小年《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以供给侧改革开拓创新空间》(2016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商品价格产生的方式和经济基础。(2分)
(2)据材料二结合并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价格双轨制产生的主要因素。(4分)
(3)据材料三分析价格双轨制产生的影响。(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四中智能手机热卖的社会因素。(3分)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原理?(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