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系统
你好
请登录
|
注册
|
返回主站
我的组卷
在线测评
我的收藏
错题本
百万富翁
纠错 | 建议
4471.2016届 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4
浏览数:90
下载本试卷
全部加入试卷
一、单选题
1.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经济危机是主要原因
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④终会导致消费市场出现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2.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
“
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
”
这表明丘吉尔( )
①批驳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 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二、材料阅读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
“
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
,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
“
交子
”
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 ,如商帮,票号等。
材料二
晋商崛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
“
合伙
”
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
“
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
”
。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自刘建生主编《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都有哪些?试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制度原因。(8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4.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
“
公车上书
”
时说:
“
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
“
公车上书
”
,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
“
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
”
“
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
‘
不收
’
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
“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的背景。康有为等上书内容是什么?其结果如何?(6分)
(2)材料二中的各界上书目的是什么?涉及哪些人?材料所述结论是如何得出的?(6分)
(3)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8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纠错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