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5.2016届 四川省四市教研联合高三第二次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36

一、单选题

1.

据《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国与国间种种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一切礼文来维系。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屏(凭)这表明当时(  )

A.周礼具有国与国交往公法的性质B.周礼对诸侯国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C.周礼已沦为各国玩弄权术的工具D.尊崇周礼是诸侯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2.

西晋时,一些佛教高僧主动与名士交游并模仿他们的言谈和情趣,名士也乐于与高僧交往,摄取佛教义理,交流文学创作上的心得体会。高僧与名士的互动(  )

A.改变了西晋的宗教政策B.巩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C.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D.促进了佛教中国化进程

3.

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 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 的特点。这表明(  )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重文抑武 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4.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 尽逐绫绸之利 ,渐成风尚,城镇中 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家庭手工业注重面向市场C.世俗拜金主义之风盛行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迅速

5.

1844年,大臣耆英奏称: 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这表明耆英主张(  )

A.对外妥协以换取和平局面B.全面学习西方国家外交礼仪C.废除天朝上国的外交规制D.对外交往应变革 夷夏 礼仪

6.

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 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 ,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7.

下表为中央苏区对商人按资本额划分等级,征收商业所得税的税率表。表中1932年前后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资本额

193112月后税率%

19327月后税率%

101

6

200

2

6

400

25

7

1000

35

9

5000

65

12

10000

8

13

100000

185

23

A.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B.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日益艰难C.中央苏区税收主要来自大商人D.中央苏区经济政策一度

8.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自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凤阳县小岗村首创包干到户,皖东、合肥、芜湖等地一些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的一些社队采取了类似做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表明(  )

A.包干到户得到社会普遍认同B.农村放弃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C.当时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宽松D.分散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9.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到: 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 这是因为改革(  )

A.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B.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C.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D.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10.

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 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 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

A.完善德国民主政治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C.建立民主共和政体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11.

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 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这表明当时苏联(  )

A.放弃了意识形态的纷争B.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C.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D.首创了国际合作机制

12.

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学者指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 。该观点(  )

A.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B.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C.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D.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25分)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 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 不孝 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 减刑 宽宥 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 法为治具 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 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 《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 罪刑法定 ,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进而要求 人有所犯,一断于法 ;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 执法 准理 原情 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据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 以祭谷神、奉献于神 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 故意杀害他人 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 ,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据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读图1、图2,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准确运用相关材料进行说明。)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由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实业界人士组成的所谓 精英层 推动了美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环保改革运动热潮。西奥多·罗斯福任纽约州州长时,就在 致全国水利大会的信 中提出:由联邦政府领导和资助发展美国西部的水利事业。 他认为, 保护自然资源是一个更为重大问题的一部分,它确保联邦安全与永存 。资源保护不仅意味着保存,而且应对自然资源实行科学管理,组织综合利用和保护。罗斯福上任后 ,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纽兹兰法案》,负责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土地开垦事宜。1905年通过立法设立林业局,并任命平肖为局长以领导资源保护运动的重任。从1905年到罗斯福卸任,共发布30多项行政命令新建和扩建国有森林,使国有森林面积增加3倍多,达1.5亿英亩 ,国有森林数目增至194个。通过法令新建5个国家公园 ,面积达 2735英亩。1906年6月,敦促国会通过国家纪念地法 ,根据该法令,罗斯福在离任前三年时间里创立了81个国家纪念地。
(摘编自滕海键《略论美国现代史上三次环保运动》等)
(1)根据材料概括西奥多·罗斯福环保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奥多·罗斯福环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7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刊词中提出: 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 。接着又发表《新民说》系列文章,提出 国也者,积民而成……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有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对改革内政,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对消除外患, 今天下莫不忧外患矣!……必其使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与彼相埒(lie,相等),则外自不能为患 民之强弱则国之强弱 。……他提倡 国民性改造 应该 博采西方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 ,还参照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构建了以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为宗旨的 新民思想 体系,倡导树立国民公德意识和国家观念、培育爱国精神,以及自尊、上进、毅力等国民道德建设等观念。该理论触及到了现代化问题的核心——人的现代化问题。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等)
(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 新民思想 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 新民思想 体系。(9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当俄国作家扎米亚金在1920年撰写他的小说《我们》时,他想象了一座城市,经历了200年的世界大战而幸存下来。这座名叫 联合国 的城市,被 大恩主 及其卫兵统治着,致力于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他们下令说,个性妨碍了全体人民福祉的实现,个人需求和情感必须服从理性,而他们垄断着理性的阐释。小说主人公曾短暂地梦想过拥有私人化的爱情和个人思想自由,但他很快被指控为有病。 我们 压倒了 。他有意极度夸张的描绘那个社会,随着总体战和革命让国家权力不断增加,国家权力以此前时代做梦也想不到的程度压倒个体。西方也是如此,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威尔逊曾经希望的民主制度的胜利。民族主义激情已被激起,对一些战争老兵和政治领导人来说,它是黩武精神和暴力的一次预演。强化本国力量和荣光的需要是它的正当理由,战后是按照黩武的、威权的模式重塑他们的国家,检验这些新技术和新信仰的时间。
(据丹尼尔·R·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1)作家扎米亚金在小说《我们》中表达了哪些政治诉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战后世界局势逐渐向黩武方向演变?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认识。(8分)

18.

【中外历史上的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彼得大帝(1672-1725年)在位期间建立了大约240家手工工场,比过去增加了10倍;出现了第一张印刷报纸、第一批技术学校、第一批公共剧院、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俄国历史学家认为: 我们国家的全部线头在彼得手中扎成了一个结,不管我们面向何方,到处都能遇上这个巨人,他把自己长长的身影投向我们的全部历史,使我们看不清古老的过去……”但又抱怨他过分迷恋西方文化,认为 俄罗斯迅速地赶上了欧洲,并在许多方面走在前面,但在主要的社会发展方面,俄罗斯却原地踏步
彼得引进了西方的许多东西,但却把西方文化的内核精华——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代议制的政治制度拒之门外。没有像某些西欧国家那样确立起 社会本位 的模式,而是确立了 国家本位 的模式。过去某些社会阶层所拥有的权利被剥夺,从而使俄国远离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普希金说, 现代化 专制化 是彼得一世留给俄国社会发展的一笔充满矛盾的遗产。
(摘编自《论俄皇彼得一世的 欧化 专制化 》)
(1)根据材料概括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所做的努力。(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彼得一世的改革。(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