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学说与制约机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对贤良策》
材料二 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吴晗文集》第三卷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概述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对君主诏令的发布形成了怎样的审核机制。简述这一机制的积极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为什么认为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为限制君权,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