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3.2016届 山东省淄博市高三5月阶段性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27

一、单选题

1.

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新唐书》载: 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 下列属于 部的是(  )

A.《道德经》B.《楚辞》C.《汉书》D.《中庸》

2.

据记载,宋代东京汴梁宣德楼南边一条 车驾出入 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 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这反映了(  )

A.市场管理混乱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皇室权威削弱D.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3.

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 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耕作方式

4.

学者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是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B.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C.未突破传统文化樊篱D.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

5.

陈旭麓先生认为,(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决定了革命与改良在互相对立中又互相联结,在不同一性中具有同一性。 同一性 体现在(  )

A.发展实业B.变革方式C.领导阶层D.变革道路

6.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 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百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这反映了(  )

A.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不同B.资本主义从南方兴起并占据优势C.近代新兴力量多肇始于南方D.近代中国的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7.

图5为《中日朝鲜相争》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中日希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B.李鸿章以夷制夷的思想C.俄国意图帮助日本争夺朝鲜D.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权

8.

严复认为, 生民之大要三: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西方政治学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定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三民思想 的提出(  )

A.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出路B.体现维新派图强标本并治思想C.表明资产阶级认识到救亡的根本D.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先导

9.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 凡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有效调节了社会矛盾C.维护了人们的私有财产D.禁止权利滥用的思想

10.

1865年美国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其中规定: 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为合众国而受其管辖的人,皆为合众国及其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 这一规定(  )

A.为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B.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C.加强了公民与联邦政府的联系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11.

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  )

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2.

沃尔特·李普曼说: 人们已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这种现象体现了(  )

A.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B.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C.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D.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二、开放性试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期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材料二 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历史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逐步传入中国。从不满君主专制、羡慕民主政治到反对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先进的中国人逐步把目光和心思从唐虞盛世转到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在中西比较中以新的思维对传统的专制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从救亡图存出发,用进化论来论证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为理论武器对君主专制主义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在西方早已出现的民主政体。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两大中枢点 ,分别指出西汉、唐朝政府运转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的观点。(9分)(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冲击专制制度的因素。(6分)

三、材料阅读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650—1900年世界人口估计数

1650

1750

1850

1900

百万

欧洲

100

140

266

401

美国和加拿大

1

1

26

81

拉丁美洲

12

11

33

63

大洋洲

2

2

2

6

非洲

100

95

95

120

亚洲

330

479

749

937

总数

545

723

1171

1608

百分数

欧洲

183

192

227

249

美国和加拿大

02

01

23

51

拉丁美洲

22

15

28

39

大洋洲

04

03

02

04

非洲

183

131

81

74

亚洲

606

658

639

583

总数

1000

1000

1000

10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表1能够反映世界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以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最终发展成为机构空前扩大、官员数倍于前且兼察谏于一身。御史的内部分工也日见明确、细密,职责分明,监察内容范围不断扩展,直至对政府各部门、机构进行全面的行政监察。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六科给事中既掌言谏之责,又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施行,并监察重至 掌科 。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这种独立性是监察部门不受干扰,有效发挥其监察职能的重要保证。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出巡监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巡察与不定期出巡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编自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9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15分)
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认为要想变法图强,必须先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从政治上着手,力倡在政治上实行 君主立宪 。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提出了他闻名遐迩的 破坏主义 的政治主张,强调:只要能使国富民强,采取哪种手段都可以,尤其是以暴力革命破坏为主的方式,对中国彻底改造也是可以的。他认为,要想挽救国家的政治现状,启迪国人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就必须行 破坏主义 。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梁启超重拾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提出 以开明专制作为过渡的君主立宪 凡专制者,以能专制之主体的利益为标准,谓之野蛮专制;以所专制客体的利益为标准,谓之开明专制。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梁启超于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痛斥帝制之非,谴责袁世凯称帝是逆天而行,转身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

——摘编自河东《梁启超为什么善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思想的演变轨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梁启超 善变 的认识。(9分)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22年2月4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应将胶州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日本撤退驻青岛、胶济铁路沿线及支线的军队;青岛海关归还中国;日本将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及一切附属产业归还中国。前德国享有开采权的煤、铁矿山由中日合资经营。
山东问题的解决,为贯彻美国的意图扫除了障碍。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公约全文共九条,鲁特的 四项原则 列为第一条,是为中心内容。它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状况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山东问题上《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鲁特的 四项原则 。(7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摘自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材料二 不拘资历,不问门第,锐意选拔人才;任何人可以推荐人,自己也可以推荐自己;经过考试,有才者立即录用,不合格者立即罢免。

——摘编自郭沫若《我怎样写武则天》

材料三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发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的增长。可见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 贞观之治 ,下启 开元之治 。她是把唐朝国势推向极盛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武则天一生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晚年时期,她逐渐走向奢侈腐化,大修宫殿、佛寺,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信用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大肆罗织株连,滥杀了一些无辜臣民。尽管如此,同她主要的治绩相比,还是功大于过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骆宾王、郭沫若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三对武则天的看法。(6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