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8.2016届 四川省宜宾市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A)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6 浏览数:115

一、单选题

1.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  )

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

2.

汉昭帝死后无子,大将军霍光拟诏拥立昭帝兄弟昌邑王刘贺为帝,27天以后,霍光以荒淫之名,与群臣商议,禀告太后即霍光外孙女上官氏,废掉刘贺,遣返回封地,不久昌邑国降作山阳郡,刘贺降爵为海昏侯。刘贺的一生说明了(  )

A.外戚干政导致政局不稳B.背离了父死子继的传统继位方式C.宫廷女性势力不断扩大D.郡国并行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3.

由于北宋境内养殖马匹效果不佳,故北宋政府与西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进行频繁的茶马贸易,即北宋用茶叶和丝绸等换取少数民族的马匹。这在一定程度上(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促使北宋完成统一大业C.阻碍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D.有利于北宋政权的巩固

4.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 正途出身无异 ,对于肄习西学的人, 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这反映了李鸿章(  )

A.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B.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C.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D.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

5.

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 一决雌雄 的上谕,要求各省 北上勤王 ,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 拒不奉诏 ,随后与列强签订了 东南互保 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 两不相扰 。这一事件(  )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6.

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时,陈独秀认为 以群众力量扫荡国民党,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到 。中央则答复: 说某地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固然是错的,但是简单的说,以群众扫荡国民党而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未到,则亦有语病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无意改变当前形成的革命道路B.坚持苏俄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无力控制中共内部的矛盾分歧D.在民主革命初期极为保守的政治策略

7.

1992年11月,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国有针织企业——重庆针织总厂,连续6年亏损后,被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成为大型国企破产第一家。此举说明了(  )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B.依法破产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C.私营经济冲击了国有经济D.国企破产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

8.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长期不清偿债务,债权人有权将其拘禁家中,或者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出卖,以至于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就可将债务人卖于国外或杀死。可见当时(  )

A.滥用法律加剧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B.司法程序复杂繁琐且定罪量刑随意C.法律约束了贵族压迫平民的隐蔽特权D.没有充分保障债务人的的基本权益

9.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五月花号抵达北美大陆,船上41名男性签署了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其核心是自愿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是以上帝的名誉签署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契约性文件,随后建立起第一个契约殖民地马萨诸塞州。这一事件体现了(  )

A.对宗教的热忱是开拓殖民地的动力B.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愿望C.清教徒摆脱了英国专制王权的统治D.缔约程序践行了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10.

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 布)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说: 我们退却已经一年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要重新配置力量。 这一论断(  )

A.符合苏俄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B.突破了新经济政策的制约C.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做准备D.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1.

在1979年大选获胜后,撒切尔夫人就声称 成千上万住在市政建房和新市镇中的人们第一次投票支持我们,是因为我们想要有购买他们自己住房的机会 ,随后撒切尔进行了 政府向后撤 的共有住房私有化改革,并贯穿她的三届任期。撒切尔这样做主要是基于(  )

A.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失去活力B.经济危机无法支持政府高福利C.满足人民的需求以求赢得竞选D.私有化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12.

在亚太地区影响最大的是中美苏(俄)日之间的关系。表1是20世纪50—90年代四国关系的主要变化,反映了(  )

20世纪50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

20世纪60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

20世纪7080年代

中美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

20世纪8090年代

中美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

表1

A.美日的根本利益完全趋向一致B.国家实力消长影响国际关系发展C.中美力量决定亚太局势的走向D.多极格局的形成取代了两极格局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 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 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 志于道 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并且采纳地方的 宗约 义约 ,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摘编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材料二 康有为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提出废除家庭,以解除封建纲常对孩童的束缚,孩子由政府公育,三岁进入公立怀幼院,教他们图画、唱歌、游戏,六岁进入公立小学,学习世界有形之物,至国家农工商务,以达 养儿体、乐儿魂、开儿智的目的 。陈独秀时期提出儿童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教育之道没有别的,是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所短,竭力与欧美各国公民教育达成的共识。制定教育方针须得结合国情,体现本国特有之教育精神,用科学理性否定尊贤崇古的封建膜拜和虚无缥缈的宗教迷信。反对把儿童塑造出 圣贤人格 ,要求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上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将改良现实社会作为教育应承担之责任和义务。

——摘编康有为《大同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童蒙教育的特点。(10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与古代童蒙教育相比,指出近代童蒙教育的理念并分析其原因。(1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序号

时间

历史资料

明万历年间

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

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康熙六年

1667

苏州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中世纪晚期

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16世纪初

英国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

1700

英国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选取相关资料,围绕 手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化 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说明:可进行必要的补充,再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史实准确。)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认为: 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 。唐初,对外面对突厥屡次进犯,多采取讲和安抚。国家政令、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如果要改变政令、法令,皆宜详慎而行之。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做数种条。若遇大辟之罪,必须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他认为隋文帝事皆自决,不任群臣是导致隋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选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其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贞观之治 局面形成的作用。(9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中国苏维埃的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引自《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1931 年)

材料二 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在政权建设上,应力避过右和过左的倾向,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但目前更严重的是忽视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 的倾向。

——引自《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

(1)概括材料一、二指出中共在政权建设上的不同之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政权建设上变化的原因。(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