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3.2016届 河南省洛阳市高中三年级第三次统一考试文综历史试题(A)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6 浏览数:136

一、单选题

1.

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 举孝廉 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予(  )

A.改造传统儒学B.宣扬社会教化C.打击豪强地主D.选拔实用人才

2.

南宋时期,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又名:鸡头米)市场;秀州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明州鄞县的大嵩市等则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嘉兴府 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 。这主要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已成为全国贸易中心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起C.市场具有专业化特征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3.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4.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 甲午战后的上海, 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 ,来自全国各地,致使 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5.

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6.

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1934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7.

1953年至1954年间,天津工业企业共抽调两万多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和一些地区重点建设单位。仅天津汽车制配厂输送到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干部和工人已相当于解放初期该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  )

A.天津经济建设地位的突出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C.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D.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8.

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

A.维护公民平等B.强调法律至上C.限制公权滥用D.追求司法公正

9.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提出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而柏拉图则提出 有正义感和理性的 贤人 统治国家 。其共同点是(  )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10.

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广大英国普通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切实的权利,但革命为之确立的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则为每一个社会下层提供了一种合法的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社会地位。于是工业革命就从英国开始了。据此可知,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B.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C.法律平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

11.

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极力强化联邦政府的职能,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而1981年上台的里根总统则称 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我们当前所遭遇的苦难,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美国(  )

A.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B.经济衰退导致联邦政府权力的下降C.总统权力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D.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

12.

1990年11月21日,有34国参加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了被誉为 新欧洲 宣言的《新欧洲巴黎宪章》,它在 东方 认同于 西方 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宣告 欧洲对抗和分裂的时代已经结束 ,各国今后的关系将 建立在彼此合作和尊重的基础上 ,这几乎成为所有欧洲国家的共识。这表明(  )

A.冷战格局在欧洲的结束B.新欧洲 是东西方妥协的产物C.欧洲开启了一体化进程D.冷战时代以西方的胜利宣告终结

二、材料阅读

13.

宪政 又称 立宪主义 ,发源于英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开始使用 人民民主专政 概念,取代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使用的宪政概念,以及标志着资产阶级法治和政体概念的宪政概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前,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西方宪政思想被看作能够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局面的良药开始为中国人所日益重视。早期主要受英国 立宪政体 的影响,把宪政理解为民权与君权的结合;后期倡导 民权主义 ,强调政权和治权分离。孙中山先生主张的 五权宪法 是中国资产阶级宪政主张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往往将西方的宪政制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寻求西方宪政制度的理论支点和历史论据。如康有为在论述中国开设国会的必要性时强调: 盖吾国君民,久皆在法治之中,……今各国所行,实得吾先圣之经义,故以至强。 孙中山则指出: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但这一时期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 国家富强 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真正的宪政核心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

——摘编自李小康:《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与反思》

材料二 五四的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他们在不妥协地反传统、抛弃 托古改制 的模式,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

——摘编自陈家刚:《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

材料三 中国近代宪政运动中的宪法文本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当政者为应对时局被迫制宪以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的产物,最典型的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二是革命者为巩固革命的胜利成果而进行制宪的产物,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是当政者为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而主动进行制宪的产物,如袁世凯时期制订的《中华民国约法》。四是民主派的长期制宪势力和当政者欺骗舆论二者结合的产物,如蒋介石1947年为敷衍国内外民主进步力量而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

——摘编自孙振庆:《传统文化对近代宪政观念的影响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宪政运动出现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国的宪政探索。(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
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在2002年,虏史再度发生了位移。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地位变化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赞同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加尔文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其思想核心是将 因信称义 发展为 先定论 (或 预定论 )。他认为信仰只是得救的精神条件,是否得救是由上帝先定的,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一些人沉沦。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事业的成功与否:成功者得救,成为选民;失败者不得救,成为 弃民 。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他批驳教会 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 的说教,认为财富是上帝恩赐的,是人获得成功——得救的标志。他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他在瑞士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民主教会:首先全体信徒选出教会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然后长老监督牧师,共同管理教会;从各地区到全国进行分层选举,组成地区教会和国家教会。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相比有何发展,并分析其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宗教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5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西行路上,他走过八百里大沙漠, 上元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 ;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玄奘志向坚定,誓言: 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 他曾被高昌王阻留,但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到达目的地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佛教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643年,玄奘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撰成《大唐西域记》l2卷,备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他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逻辑学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被鲁迅先生誉为 中国脊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回国受到唐太宗热情接待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为何被誉为 中国脊梁 。(7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