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1. 辽宁省大连市2016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7 浏览数:149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同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

1939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游击队调整办法》中明文规定: 各游击部队因在敌后方无联络线,在地形险要、物质丰富条件下,应建立根据地,作为军事之补给的基点 。由此可见(  )

A.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建立敌后根据地是抗日有效举措C.国民党加强围剿敌后抗日根据地D.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敌后根据地

3.

对美国政府有利的事就是对通用公司有利 是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谚语。这则谚语揭示了(  )

A.大企业与国家政权关系密切B.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的扩张C.世界经济制度化的发展趋势D.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度加强

二、材料阅读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它发展了一套包含在习惯法中的有效的所有权。排除了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资源配置的障碍外,英国已开始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了。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摘编自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

材料二 我们(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原本不像英国普通法那般复杂,没有那么多政治的和民事的功能,也没有那么严密的组织和发达的技术手段,因为,我们的法律基本上只是礼的附庸,既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也不能用以度量自由,更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而设计的,它的重点是在对农民的治理,其中的核心问题,则是社会秩序的安定。

——摘编自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材料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摘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法律制度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1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7分)

5.

(1 2分)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中小学生守则(2004年修订)》

材料二 (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2015新修订《中学生守则》的一个特点,并分析原因。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元朝立国,将民间的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手工业服务,这些工匠单独编入户籍,称为匠户。他们世代承袭, 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 ,不能脱籍,而且不许分户而居。官工匠由官府直接管理,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官工匠由官府按月支给口粮……
材料二 明朝将手工业者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编入匠籍,应征到官府手工业作坊服役。轮班匠每三四年为官府服役三个月,住坐匠每月服役十天,其余时间则可以自由安排,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嘉靖四十一年,明政府进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轮班匠每年纳 班匠银 四钱五分,政府则以银雇工,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
材料三 清代顺治二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康熙二十年,各省将匠班银摊入地亩,工匠最终摆脱了匠籍制度的束缚,彻底结束了无端服徭役的时代。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受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萧国亮《中国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独特的食货之路》

(1)根据材料,概述元、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者生存状况。(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匠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

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尼尔斯·玻尔(1885~1962年)出生于哥本哈根,1921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21~1930年间,玻尔真诚邀请来自美国、苏联、日本等17个国家的63位物理学家访学研究所,其中三分之二的不满30岁。他们中有对玻尔理论提出强烈异议的海森堡,也有对玻尔批评从不留情面的泡利。他们两人一组或者多人一组进行开创性地、深入持久地讨论、研究,玻尔最为年长,但非常活跃、乐观,经常和青年们一起背上背包去旅行,很多物理问题和哲学思想的讨论就是在旅途上或在小客栈里进行的。玻尔的量子化原子模型、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等给量子理论这一深奥的课题带来了光明。二战后,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各人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工作去医治战争的创伤,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虽然事先没有任何约定,但所有的人都为同一种精神所驱使。这种精神就是 哥本哈根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 哥本哈根精神 的主要内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哥本哈根精神 。(5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