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4.2016届 云南省曲靖市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云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8 浏览数:93

一、单选题

1.

基于材料得出恰当的结论,体现了历史学的求真意识。下列由材料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最严密的是(  )

材料

结论

A

《礼记·礼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

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B

司母戊大方鼎

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

C

《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

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

D

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

2.

据史料记载,1955年6月,全国的初级社有65万个,10月达到130万,年底达到160万。1955年6月时,全国60%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7.8%。这反映出当时(  )

A.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实行合作化B.合作化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C.农民觉悟高是实现合作化的主要因素D.合作化存在冒进倾向且经营形式单一

3.

邓小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韬光养晦 指的是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 ④ 有所作为 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起源与推动力量的历史解释上 目前在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见解。沃勒斯坦认为, 现代世界体系 16世纪发端于欧洲,后来逐步把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中国直至19世纪才被纳入这一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则认为,早在19世纪以前,甚至 地理大发现 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或 全球经济 ,只不过当时在全球经济中居于 中心 地位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则居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只是由于从美洲得到了大笔金钱, 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 才能参与到亚洲主导的 世界贸易体系和劳动分工 中来,并最终在18世纪以后取代了亚洲在世界体系中的 火车头 位置。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材料二 在之前的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的是向世界 借力 的过程,与世界经济接轨成了当时中国坚定的选择。无论是引进外资,搞活市场经济,设立开发区,改革国有企业,还是加入WTO,展开自贸区谈判等等,都沿袭了这一基本思路。这一思路保障了中国经济20多年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变身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高望《中国改革发展,从向世界借力给力

材料三 2015年8月29日, 2015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 在重庆举行。下面是几位嘉宾的发言:
摩根大通原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说: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说:“ 一带一路 战略是当今全球最庞大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计划,势必影响全球格局。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说:“ 一带一路 战略,可以看作一场由中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战略。

——摘编自《用一带一路战略串联世界大市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类不同的见解,并对弗兰克的观点加以说明。(12分)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应对全球化的阶段特征。据此,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中国融入世纪经济全球化?(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

1862年,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宣告成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由此开启了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

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概括指出材料中近代以来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处或几处主要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所指出的变迁之处应观点明确,论证应合理充分)

四、材料阅读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宋大中祥符间太常博士《吴唐拾遗录劝农桑》云:吴顺义年中,差官兴贩簿(户籍),定租税,厥田上上者,每一顷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田一顷税钱一贯八百,下田一顷千五百,皆足陌见钱,如见钱不足,许依市价折以金银。算计丁口课调,亦科钱。
材料二 宋齐丘时为员外郎,上策乞虚抬时价,而折铀、绢、绵本色,曰: 江淮之地,唐季以来,战争之所。今兵革乍息,黎甿(黎民)始安,而必率以见钱,折以金银,此非民耕凿可得也。必兴贩以求之,是为教民弃本逐末耳。是时,绢每匹市价五百文,铀六百文,绵每两十五文、齐丘请绢每匹抬为一贯七百,铀为二贯四百,绵为四十文,皆足钱,丁口课调,亦请蠲除(免除)。朝议喧然沮之,谓亏损官钱,万数不少。齐丘致书於徐知诰曰: 明公总百官,理大国,督民见钱与金银,求国富庶。 知诰得书,曰: 此劝农上策也。 即行之。自是不十年间,野无闲田,桑无隙地,自吴变唐,自唐归宋,民到于今受其赐。

——摘编自南宋洪迈《吴唐拾遗录劝农桑》、《容斋续笔》卷第十六

(1)根据材料,概括宋齐丘上策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宋齐丘改革措施的具体影响。(9分)

7.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康有为与光绪皇帝论法国革命时说: 民性可静不可动也。一动之后,若转石于悬崖,不至于趾不止也。《传》日: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民愚不知公天下之义则已耳。既知之,则富贵崇高者众之所妒,事权尊一者众之所争也。法民既远感于美民主之政,近睹于英戮查理士逐占士第二之故,则久受压制,具瞻岩岩,必倾覆之。 则莫若立行干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二后诸主然。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然则今日之中国,惟有实行欧洲十八世纪革命高潮中流行之平权思想而已。平权派之言曰:人权者出于天授者也。故人人皆有自主之权,人人皆平等。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此即民族主义之原动力也。……盖政府之所以成立,其原理在于民约。故国民主政,为政治自由之要义。然则 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约瑟夫·阿·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在君权方面的思想主张及其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中国政治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 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 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生产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6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9 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