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5.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6年高考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2 浏览数:184

一、单选题

1.

在西周时代, 是两个概念, 表明血统, 则为 的分支。贵族男子的 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 字。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强化宗族认同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贵族地位D.继承华夏传统

2.

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这反映了山西(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3.

考据学又称朴学,内容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到乾隆、嘉庆时期盛行,形成了为考据而考据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B.儒家学者的极力推广C.思想专制的空前加强D.学术研究理论的进步

4.

晚清时期,学部拟实行大学南北两大部分区计划,然而遗憾的是,并未实现。这一时期的三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皆在北方。这主要是因为(  )

A.高等教育行政上的中央集权B.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C.有限的办学经费收益最大化D.大学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

5.

毛泽东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出: 1950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 这反映了(  )

A.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B.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C.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D.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

6.

学者杨晓东认为: 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来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 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 启蒙 主要是(  )

A.知道应该怎样思考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C.自主开拓精神家园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7.

法国史学家雅克·索雷曾这样评价美国的1787年宪法: 作为一批由联邦主义领袖们强加给这个国家的一次名副其实的政变,这部宪法给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带来它亟需的平衡和团结。 雅克·索雷实际上指出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制宪过程类似于 光荣革命 B.在制宪程序上具有非法性C.规定的新体制具有协调功效D.解决了南北方分裂的隐患

8.

1969年尼克松总统在全国电视讲话中提出: 在权力从人民和各州流向华盛顿达三分之一世纪之后,让权力、资金、责任从华盛顿流向各州和人民,实行新联邦主义的时候到了。 新联邦主义旨在(  )

A.实现地方自治,维护民主B.树立政府威信,增强影响C.减少政府干预,扭转困境D.缓解社会危机,打击左派

二、开放性试题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罗荣渠认为: 广义的现代化(近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近代化可以归纳为如下公式:
近代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近代化与公式中任意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三、材料阅读

1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古代肉刑之一,在脸上刺字,)其小女儿缇萦上述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以替父罪,并指出肉刑一旦受之, 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汉文帝为缇萦的孝心感动,遂下诏说: 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生不息 ,是 不德 ,遂下令废除肉刑,并着手改革刑制: 黥刑 改为 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苦服役五年)”; 劓刑 改为 笞三百 斩左趾 改为 笞五百 斩右趾 改为死刑 弃市 (将犯人暴尸街头),但实施中受笞刑者大多死亡。
随后,汉景帝在公元前156年和公元前144年又两次下诏减少笞数,第一次是笞五百减为三百,笞三百减为二百。第二次是笞三百减为二百、笞二百减一百。同时规定笞杖的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经历文景时期的改革,国家刑罚体系的中间部分被废除了,只保留了最上的死刑和底部的笞刑。

——田琳《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刑制改革的过程并分析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汉初年的刑制改革。(5分)

1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 社会的变迁是渐进的、长时段的;法律变革过程根本上是一种改良过程,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突发的、短时期的革命行动及政治、军事事件之后构建的法律,最大的特这就是对以往法律传统的破坏大于发扬,摒弃多于继承,变革历程呈 跳跃式 。裂变的法律不但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违背法律自身发展的规律,难以与社会生活保持协调。
纵观近代中国,从清末到辛亥,从北洋到北伐,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政权,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革命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实现,法律制度模式不断被刷新。可是,社会结构的演变比较缓慢,自然经济结构想当稳固;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契约观念养成困难;民众心理上传统因素的烙印短时间内并未消除;情、理、法合一的司法理依然存在;广大相间社会还是重调解、轻诉讼。重礼俗习惯、轻成文法典,重权力、轻权利;扔在民间流行的 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等乡谚,都生动地刻画了民众的法律心态;清廉秉公的法官还会被亲友骂成 傻瓜 ,欲从事律师事务的晚辈还会被尊长教训为 有损阴德 ……这些都是民众法律心态的缩影,折射民众司法信仰的严重缺失。只在制度层面大做文章,不对社会实际考察分析,寻找法律与社会之间的最佳切合点,引进司法制度只能漂浮于社会生活之上,甚至激起社会生活与法律的对抗。

——摘编自张仁善《论中国近代司法文化发展的多层面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观念角度,指出阻碍近代司法制度发展的因素(9分)

12.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军攻陷缅甸后,妄图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中国政府即派出十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必要性。(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意义。(8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