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6.2016年5月 山东省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8 浏览数:128

一、单选题

1.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到: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 立子立嫡 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 这表明作者认为西周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削弱了贵族特权C.稳固了统治秩序D.奠定了大一统格局

2.

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之佃户。 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B.私田数量超过官田C.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D.佃户成为耕作主力

3.

《管子·小匡》认为商人 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 。材料旨在说明(  )

A.商业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财源B.商人以贱买贵卖提升经济实力C.商业活动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D.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

4.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

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 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5.

谭嗣同在《仁学》中指出: 俗学陋行,动言名教(即礼教、理学),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议。以名为教,则其教已为实之宾,而决非实也。又况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其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据此可知,谭嗣同(  )

A.否定专制制度B.批判封建礼教C.主张改革变法D.宣传革命思想

6.

《郑超麟回忆录》中写到: 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 主要是指(  )

A.实业救国愿望B.民主科学思想C.社会主义思想D.爱国救亡精神

7.

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  )

A.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D.集中优势兵力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

8.

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根据图6、图7提取的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

A.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B.我国工业化建设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C.近代以来我国铁路、公路发展迅速D.我国近代工业化重心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内地相对薄弱

9.

冯金朋在《公民社会的起源: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说: 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 这表明(  )

A.中世纪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B.抽签为公民参政提供了均等机会C.城邦公职向全体平民开放D.抽签带有强烈的寡头政治色彩

10.

图8为1890~1933年英、美、德、俄四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图,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19世纪末以来英国城市化速度快于美国和德国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美国工业生产处于领先地位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导致俄国城市人口减少D.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美、德城市化进程

11.

图9为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据此可知英国(  )

A.海上贸易发展迅速B.成为 世界工厂 C.海上霸主地位确立D.重商主义思想盛行

12.

1954年9月8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八国,在马尼拉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御条约》。在发生外部武装进攻时,条约要求缔约国 按照它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来对付这个共同危险 ,美国单独提出一项保留,即 它对于侵略和武装进攻的意义的承认……只适用于共产党的侵略 。该条约旨在(  )

A.维护日内瓦会议精神B.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C.建立亚洲版的 北约 组织D.推动东南亚地区民族解放运动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自中唐到宋末(8~13世纪)期间,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物质上的进步可自一系列惊人的发明知其端倪:印制的书本、算盘、钞票和信用票据、火药、水泵、运河船闸、不漏水的船舱,以及航海罗盘,更不用说较早时期发明的陶瓷器、漆器、丝棉织物,以及像宋代绘画之类的艺术品了。这些都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社会在其历史兴盛时期的产品,远比欧洲先进。宋代的城市文化反映出农业、工艺、商业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并且在哲学和施政方法方面也有与之相应的进展。最重要的事实是兴起了国内外的私人贸易,这确实是一场 商业革命 ,使南宋政府更加依赖于贸易税收。雅克·热纳特把南宋首都杭州描绘为当时肯定无疑的最大城市。

——摘自费正清文集《美国与中国(第四版)》

材料二 中古时期,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一直在地理上把持着这一奢侈品贸易的垄断,而这种局面在16世纪初期遭到了葡萄牙人的挑战。葡萄牙的海员试图在武力保护下改变传统的航线,从大西洋水域推进到印度,这一最早的尝试没有成功,直到十七世纪,荷兰不是用暴力而是依靠船舶和经济组织这两方面的效率改进而引起的价格竞争才摧垮了威尼斯在奢侈品贸易中的优势。16世纪北欧与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属地国家和波罗的海流域之间进行的贸易,与地中海的贸易相比,开始是微不足道的,如同地中海地区支撑着意大利城邦一样,荷兰和弗兰德这两个低地国家的制造业贸易中心已成为北欧的支柱。

——摘自厉以平、蔡磊译的《西方世界的兴起》

(1)依据材料一,简要归纳8~13世纪 中国是最先进社会 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2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 商业革命 的主要不同。(13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朝代

南北榜事件

处理结果

明朝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

调查小组调查结果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

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

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而是分成了南北榜,按所处的地域排名,分别录取,统一参加殿试。

根据上述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运用相关史实对主题进行阐述。(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晰)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明史·食货志》: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牦。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
材料二 ……改行一条鞭法后,役银编审单位由里甲扩大为州县,对里别之间民户负担畸轻畸重的现象有一定调节作用,使由赋役问题产生的阶级矛盾暂时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明初为保证赋役征发而制定的粮长制和里甲制,对人户实行严格控制,严重限制了人民的行动自由。一条鞭法的实行,使长期以来因徭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另外,相对明初赋役制而言,一条鞭法较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东盟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条鞭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条鞭法的作用。(9分)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日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薛福成之 天下观 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国家主义 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17.

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苏联人在1949年成功试爆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终结了美国的核垄断;50年代初,美国、苏联相继研制成功氢弹。两个超级大国都在大量建造战略性远程导弹,并在70年代大体上达成均衡。双方战略家都支持扩充核武库。他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程序,以百万死亡人数为单位来计算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将可能造成的伤亡,并评估威慑和反威慑以及第一次打击和反击会对其中一国发动和承受核战争的能力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力量的均衡被说成是 恐怖的均衡 ,专家们在谈论着 相互确保摧毁 。威慑是被接受的方案。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美苏力量的均衡被说成是 恐怖的均衡 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影响。(9分)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 法律 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 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 ,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 制度按照理念 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德 自由观 形成原因。(6分)
(2)依据材料,概括康德的 自由观 。(9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