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2. 河南省郑州市2016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16年 题数:16 浏览数:171

一、单选题

1.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 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这些论述的应用(  )

A.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D.反映了儒法两家的融合

2.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3.

经史子集 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 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 亚圣公 ,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4.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阁臣)皆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这里的 阁臣 类似于(  )

A.唐朝的凤阁阁老B.宋朝的参知政事C.明朝的都察御史D.清朝的军机大臣

5.

有学者认为: 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便难以发挥其言论之效力。新思想若无本国语言之词汇表达,若无本国历史文化之例子作譬,新意思亦不能表达。 这则材料最能反映(  )

A.中体西用思想B.康梁维新思想C.三民主义思想D.文学革命思想

6.

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B.传统经济模式的进一步解体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7.

一般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基于它们的(  )

A.领导阶级B.革命主力C.革命背景D.革命任务

8.

下图为新中国1950—1952年间的投资比重分布图当时这种投资比重分布(  )

A.有助于优化原有的产业结构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加速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9.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10.

19世纪后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主要说明当时该国钢铁企业(  )

A.规模迅速扩大B.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C.内部竞争激烈D.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制措施。1948年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所需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意识形态斗争加剧B.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C.经济全球化的推动D.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

12.

1958年起,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多次协商;1970年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8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研究温室效应问题。这主要反映(  )

A.联合国对保护自然有长期的规划B.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C.全球化加速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明显变化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张之洞是清末有重要影响的封疆大吏。他出身官僚家庭,一生中仕宦生涯长达40余年,参与和见证了清末众多的政治历史事件。他于1898年4月撰写了《劝学篇》一书。该书以 中体西用 为思想主线,广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作品分为内篇和外篇,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内篇重申纲常名教;外篇全面介绍了西方社会制度。他在《劝学篇·序》中说: 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日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 。他认为 外洋之强由于学 ,兴学育才是学习西方的第一方略,他倡导的 新学 亦包括 西政 ,这比早期 中体西用 论者的观点进了一步,扩及 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 诸项,但对 设议院 民主 民权 等部分讳莫如深。张之洞的公式是: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摘编自冯天瑜《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材料二 福泽渝吉是近代日本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德川幕府时代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他曾三次游历欧美,回国后,多次著书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情况。1880年他的《劝学篇》出版,该书由1872年到1876年福泽渝吉发表的17篇文章汇集而成。在书中他反对儒教文明,认为儒学的空疏是造成落后的根源, 要谋求东洋革新,必须首先输入西洋文化教育 。但同时又提出 东洋道德西洋艺 的观点,认为日本在吸收西方观念的同时,还要维持日本的文化内核。他主张 教育救国 ,以学问培养日本人的独立人格,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保持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渝吉很注重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如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思想独立;契约思想等,用以教化百姓。

——据福泽渝吉《福泽渝吉自传》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之洞和福泽渝吉两人著作的异同。(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张之洞和福泽渝吉两人著作有异同的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四大发明 是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最具影响的四种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这一说法最早由英国科技史学家、汉学家李约瑟于1942年正式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
早在1550年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就—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最具影响的 三大发明 是司南(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提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19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将这些发明的意义推到了一个高峰。到了19世纪末,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了造纸术。
2008年7月,《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这次大展重新定义了新 四大发明 ——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四大发明 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逻辑合理)

四、材料阅读

15.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 1901年3月,即清廷新政谕旨出台后数十天,张謇立即写出2万余宇的《变法平议》上奏朝廷,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革中国政治的设想……列出了 置议政院 设府县议会 一类改革举措,指出了 凡制定新法、改正旧章、上有所建,交院议行,下有所陈,由院议达。 ……1903年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访问考察日本,亲眼目睹了君主立宪政治带给日本民族的诸多裨益,进而确立了 万事法为上 的观念……过去有人把清廷立宪说成是洋务派地方大吏施压的结果,却忽略了它的源头动力在张謇,张謇才是中国立宪运动的先驱者和掌门人……1909年9月,以张謇为议长的江苏咨议局在南京正式成立,此后一两年间,张謇便主要利用谘议局这一合法机构来扩展民主在中国政治中的地盘。

——摘编自张海林《论辛亥革命前张謇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

材料二 此时的中国,虽然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慈禧太后也于1901年1月29日在 西狩 途中颁布了改革上谕,也由此有所谓清末新政十年的说法,但真正刺激朝野上下尤其是统治者立宪热情的是1904—1905年发生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的日俄战争。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在立宪理念、立宪过程、文本结构等方面都与《明治宪法》(1889)存在着巨大的相似性,但二者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其原因由《钦定宪法大纲》和《明治宪法》在制定时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环境,乃至族群关系等具体因素上的差异所导致。

——摘编自宋宇文《相似宪法文本的不同命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张謇在晚清政治变革中的主要活动以及清政府立宪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钦定宪法大纲》效法日本却走向失败的原因。(8分)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司马)迁(班)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便;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摘编自(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材料二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还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鳊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资治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咸。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井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又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摘编自王德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原因及其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意义。(7分)

Baidu
map